第26部分 (第1/4页)

视Φ墓ぷ骱突肪常�捶⒒幼约旱奶爻ぁR坏┳龅搅苏獾悖��蔷腿菀锥匀松�械铰�阌淇欤��酝�е�湎嗷サ木赫�膊幌窦改昵澳茄�苛伊耍�残硎侵�烀�闷渌�瞻桑〉比唬�赫�故谴嬖诘摹N蚁耄�俟�迥辏��嗟耐�Т蟾呕崂痔彀裁���貌⒉恍枰�疵�鋈送返鼐赫�拍艿玫铰�恪D鞘保�颐强峙露蓟岜涞美掀�崆锪税桑�

莎拉·斯特恩耶鲁大学历史学学士、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美国《评论)杂志广告部主任。现住纽约,已婚,有二子、一女,爱打高尔夫球。

“我大学学的是历史,毕业后正逢经济不振,找工作很困难,后来我在一家公关公司找到了工作。但别人老是说学历史没有实用。我听厌了,就到哈佛经理学院来镀金。

“我大学选读历史是为了要让自己接受古典教育。那鲁大学的文科一向负有盛名。我选读文科不是为了我工作而是为了扩大自己的视野。

“我读中学的时候,曾经和同学们一起去东柏林旅行,跟当地的共青团员见了面。我们表示很有兴趣了解他们的生活。可是他们对我们是怎样想的却不感兴趣,反而绝对有把握地告诉我们:美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家都在街上乞讨。我们原来还以为在国内听到的那些关于东德的报道可能是宣传,有点半信半疑。现在亲自接触到东德的青少年,他们的头脑这么僵化,实实叫人吃惊。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相信自己的话,还是受到压力非对我们这么说不可。总之,这件事使我认识到东德的制度有问题。我后来到那鲁大学决定学历史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受到这一次经验的影响,因为我要研究一下苏联。东欧的制度究竟是怎么回事。

“哈佛的实例教学法教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怎样处理问题,实在好极了。

记得“商业、政府与国际经济”课期中考试时,我从历史角度探讨了考题,不料老师给了我一个“差”分。我去找他时,教授说如果是考历史,你的回答一定得“优”,但是我们要求的是制订行动方案,解决现实问题。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哈佛经理学院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它锻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哈佛毕业后,我不想进华尔街投资银行,也不想做管理咨询。我在那鲁的华裔同窗好友林璎一向默默无闻,她设计了越战退伍军人纪念碑后一举成名,连美国总统都征求她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我很羡慕她的影响力。我进入《新闻周刊)杂志社工作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希望对公众舆论有一些影响。新闻出版业的英才主要是记者,在企业管理方面较弱。我决定在这方面发挥自己所学,担任了《新闻周刊)广告、发行方面的工作。

“结婚后,丈夫工作调动到荷兰,我就辞职了,在阿姆斯特丹住了两年。

荷兰的社会福利很好,税率很高,社会主义色彩很浓,一般人都是中产阶级,工作欲不强。我生第一个孩子时,因荷兰不准给产妇止痛药,所以大受其苦。

怀第二个孩子时就决定回美国生产,也没有再找工作。我觉得自己首先应该照顾好孩子而不是自己的事业。我丈夫当管理咨询,收入足够一家人的开支。

丈夫也主张家庭第一。他每个月要出差几天,并不算多。夫妇有时分别几天,也许对婚姻有好处。

“工作别人可以代替,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代替做母亲的责任。读书的时候老师常说现在男女平等,都一样,但实际上男女并不一样,也并不平等。

道理很简单,怀孕的是我,失去行动自由的是我,而不是我丈夫。这是造物主给我的任务。

“有的女士认为追求事业,爬攀高位是自己天生的权利。但是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至少这在我是觉得有困难的。男人的情况就不同。

“许多人总是怪父母这不好,那不好,我的童年很幸福。父母把我们三个孩子都培养得很好。我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也培养好。把家庭放在生活的第一位是中国人的传统,也是我们犹太人的传统。我现在心满意足,没有什么不称心的事。

“我怀第三个孩子时,《评论》杂志的负责人希望我出来工作。我决定出来做半职工作。《评论》不是上厕所时读的那种杂志,它是一本美国新保守派智囊精英的杂志。读者的层次较高。例如里根总统就是读了柯尔帕特丽克在《评论》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后,决定任命她为驻联合国大使的。参议员莫尼汉在《评论》上发表文章后也被任命为大使。克林顿总统最近读了《评论》杂志有关协助警察发现犯罪分子身上是否藏有枪支的新技术报导,于是要求司法部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