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部分 (第1/4页)

?瓦德洛?米尔恩爵士责问道:“首相阁下,这两年来,我们接二连三地失败,这些失败的根本原因该如何解释呢?”面对如此刻薄的责难,虽然丘吉尔一向以其雄辩的口才而著称于世,这时也不禁汗湿后背。

因为,现在几乎全世界报刊上的英雄都是那个戴着有机玻璃眼镜、佩着橡树叶功勋奖章的“沙漠之狐”,并且几乎都把北非失利的责任归之于他。丘吉尔在回答中避开那些令人伤感的细节,只叙述了北非失败的经过,他说:“在北非,我们的第8集团军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虽然从人员装备和空中力量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对方的指挥官是个十分大胆而又精通战术的人。假如撇开战争的灾难来说,隆美尔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最后还是温莎元首帮助了丘吉尔,权力支持主战的丘吉尔,才让丘吉尔这个英国佬渡过危机。第二天,《柏林经济报》用大标题报道说:“丘吉尔说——怪隆美尔!”这是德国人对丘吉尔的一种最大嘲笑。

德国党卫军慢慢地向阿拉曼防线逼近。隆美尔之所以在高速前进的时候轻轻地踩了一下制动,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部队在抵达阿拉曼时,已经接近了能量的极限,有许多士兵在光天化日之下就睡着了。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情报不准。他在制订1月17日的进攻计划时,根本不知道英美联军的装甲部队在败退时已经被他的进攻部队所超越。他的估计是:英美联军已调到南面去掩护他们的侧翼。根据这个估计,他打算先向南面发动一次牵制性攻击,然后再迅速转向北面,在阿拉曼和巴卜塔腊之间“撕开”一个大口子。(未完待续。。)

第三百章 阿拉曼攻决战 2

隆美尔的这一决定,无疑使他坐失良机。因为就在那天早晨,英美联军装甲旅的残余部队仍旧驻在滨海公路以南的大沙漠里,他们根本不知道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已在他们败退时赶过他们。仅仅因为隆美尔的暂停进攻,才使得他们得已在回到阿拉曼之前没有落入陷阱,从而使他们从被封在口袋里而侥幸逃脱。每一个精通沙漠作战的人都知道,在沙漠里作战最重要的就是坦克,所以隆美尔的这次失误给以后种下了一些不利的因素。

就在隆美尔的钢铁洪流聚集阿拉曼随时准备发起攻击的时候,英美联军的前方与后方却呈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景。一方面前方是恶战,坦克与坦克之间来往冲突,用大炮互相射击,战场上被击毁的坦克在燃烧,滚滚浓烟弥漫在沙漠上空。而后方,则被隆美尔到达阿拉曼的消息搞得人心惶惶,到处都是撤退的人群。英国舰队已经撤入红海,开罗作战指挥所的烟囱里冒着销毁档案文件而产生的淡黑色烟尘直上云天。

开罗:人看到这一切,都认为这是英美联军要逃离埃及的信号。一时之间,火车站上挤得人山人海,全都急于逃离这一是非之地。普遍的失败情绪,使人们不由得都把1月惨败的责任归于指挥失误。这样,为了恢复士气,更换高级指挥官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丘吉尔便决定由亚历山大接替奥金莱克任中东的英美联军总司令,戈特为第8集团军司令。戈特。中将军衔。3年来一直指挥一个军苦战在大沙漠之中。这时仍在阿拉曼附近同隆美尔苦战。也许是命中注定,在戈特乘一架运输机从前线返回开罗准备走马上任的途中,却被一架从高空追来的德军战斗机击中,造成机毁人亡。于是,交了好运的蒙哥马利就被丘吉尔紧急从英国国内调来补了这个空缺。

英国对于北非的指挥官人选,也是大伤脑筋,到底谁才可以抵挡隆美尔的猛烈进攻,最后还是温莎元首帮助丘吉尔做的决定。因为温莎在和张俊想处的日子里,曾经听说过张俊提起,英国陆军之中,也就是蒙哥马利稍微有点才华,其他的指挥官,真的没有让张俊留心过,连连惨败的英国,只好派出军衔还不是很高的蒙哥马利去主持北非战局,这可是几百万军队之间的生死对决。而美军的指挥官就是原来是布拉德利,现在也变成了艾森豪威尔。

英美两国总结失败的教训。两**队互不统属,指挥十分不便。协调更是无从谈起,针对这种情况,温莎元首紧急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协商两国组成三军联合指挥部的问题,为了达成这个战略性问题,罗斯福让出了北非英美联军总司令的职位,这个职位随即被蒙哥马利获得,而艾森豪威尔只能是副总司令了。这样一来,英美联军的指挥协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善。

现在双方的兵力对比是德国党卫军两百万,英军一百万,美军一百五十万。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两百万对两百五十万,德国兵力逼英美联军少五分之一。德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