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 (第1/4页)

好了!

这下子李鸿章算是明白了唐浩然的意思,弄了半天,他还是想从老夫这里弄钱啊!不是弄钱筑路,而是弄银子开铁厂!

铁厂!

想到张之洞于湖北开办的铁厂,又仔细查看了唐浩然条阵中罗列的开办时间——18个月!而张之洞那边上的折子却是三年之后,如若北洋铁厂能于其之前出铁,那么……

“少川!”

李鸿章微抬眼帘,盯着唐绍仪喝问道,

“除了这条阵,唐大人就没有别的话吗?”

(明天加更,求月票!求支持!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150536833欢迎您的加入!拜谢)(未完待续……)

第54章 清为中否(第一更,求月票!)

海风卷着浪拍击海滩,冷风袭来时只让大沽炮台上的炮手们不自主的缩着肩膀,可今天却与往日不同,谁也不敢像往日一样躲入营房内,而是一反往日的松散,或是立于哨位,或是于台内操练,全是一副极是认真的模样。

他们偶尔的会把视线投向炮台,在炮台上一位穿着一品大员官袍身披洋呢披风的老人,双目凝视着大海,全是一副思索之状。

“爹,既然明知道他唐子然的心思,那为何要答应他?”

立于李鸿章身后半步的李经方,有些不解的问了声。

唐浩然以铁路为名请办铁厂一事,着实让北洋众人一阵心恼,这小子明摆着是告诉大家伙,要么如他的意思大家一同办个铁厂,要么大家就继续在铁路上谈。

北洋这么大的衙门,便是廷中有时候也在顾忌一二,他一个小小的三品统监,竟然跋扈至此,如何不让人心恼,而最出人意料的却是,中堂大人不仅未恼,反倒是哈哈大笑后,授意唐廷枢与盛宣怀从路款中挤出30万两用于合办北洋铁厂。

换句话来说,有着“天下第一督”之名的李鸿章认同了唐子然的敲诈。莫说其它人,就是作为其儿子的李经方也琢磨不透父亲的心思。

“大儿,”

虽说李经方是其过继为嗣,虽已有嫡子李经述,但李鸿章仍以李经方为嗣子,依然称其之为“大儿”。

“你可知,为父为朝廷办了这么些年的差事。平述以何最为憾?”

父亲的反问让李经方一愣。在他诧异不知为何时。李鸿章却用低沉的语气说道。

“做了这么些年的官,办了这么多年的差事,为父深知官场之难,为官难,若想为官办事更难,有些事,想办却不能办,各方牵绊之多。着实让人头痛,可方今之世,许多事情却又不得不办!”

立于炮台上,望着大海,李鸿章的眉宇中略带着些失落,这种失落中更多的却是发自内心的无奈。

“大儿,为父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洋务也。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父亲的感叹让李经方的心思一沉,与其它人不同,少时有英语家庭老师教授英语,又能于府中接触各国事务的李经方自然知道大清国实质,这大清国的面子,可不就是父亲勉强涂饰的嘛,不过就是虚有其表罢了,纵是水师……

大儿沉默时,李鸿章同样沉默着,作为北洋这支庞大的幕僚集团的主持者,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间,在各方的牵绊与争持中,他迅速在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场亘古未有的改良运动,这大清国也逐渐呈现出了些许新气象。筹备新式海陆军、外派留学生以及机械制造、煤矿、铁路、电报、轮船、纺织以及新式学堂等等,无一不与他的推动、支持有关。

表面上他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而他下面,起家的基础,第一个是淮军,第二个就是北洋海军,就是他当了直隶总督以后才有的这两支军队,这才是他跟朝廷,才能跟老佛爷有一种讨价还价,他也不是讨价就是大家心照不宣,心照不宣的事实是他手持筹码。

而这看似风光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危机?

或许,其它人不知,李鸿章又岂会不知,北洋看似风光无限,可幕气之沉早已远超其想象。这么些年,北洋之中,也就是袁世凯这个后起之秀让颇觉欣慰,而现在,倒又要加上一个唐浩然,甚至于其看来,这唐浩然亦远非袁世凯所能相比。

原本之所以调袁世凯往台湾,是李鸿章的私心使然,一方面是为了权节唐浩然,令其不得不依附北洋,而另一方面却是为袁世凯入仕铺路,可谁曾想到,唐浩然却能在朝鲜掀起那样的风波,不但巩固了藩蓠,且又树下了权威,在朝鲜开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