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部分 (第1/4页)

艘以海军历史人物命名的舰只。

对于刚刚结束一次远洋训练的“正则号”上的官兵们来说,失望只是片刻的事情,尽管他们没有在港内见到主力战舰,但对于于海上航行近三个月的官兵们来说。既将上岸的欢喜迅速取代了他们心底的些许失望之意。

在“正则号”训练巡洋舰鸣响50毫米礼炮,缓缓靠上港口的时候。在巨济岛与统营之间的桥梁。也是岛屿唯一的大陆入口处,马国辉在码头上接待了李田一。从海军总参谋部来的李田一对马国辉不感兴趣,只是海军中尉的他,来这里是另有其它目的。

马车在岛上绕来绕去,用了几个小时的功夫,终于来到了一个竖着高墙的有顶小船坞上——因为天气的关系。东北的船坞大都是封闭式的不受寒冬或其它恶劣气候影响的封闭式船坞,而这个小船坞自然也不例外。这个显然并非属于海军造船厂的小型船坞虽不起眼,但却又是一副戒备森严的模样,马国辉出示了证件并且同里面通了电话,又等了一会。方才获准进入这座船坞。

两个人进入围墙后,先在一间工棚式的房间里吃了午餐。简单的岸上简餐:米饭、鱼肉以及青菜,还有一份紫菜汤,这是标准的岸上餐,简单而营养丰富。当然更重要的是其足够廉价——远洋渔业的发达,使得东北军人和民众一样,可以享用到足够廉价的海洋水产品。

吃饭的时候,马国辉问了李田一一大堆潜艇上的技术问题,李田一一一给出了答案,有些深奥的原理和复杂的计算,他则直截了当的承认自己不懂,尽管现在海军军官学校已经开设了潜艇专业,但潜艇依然带有试验性质,其仍然不能远洋航行。马国辉笑笑,作为职业潜艇军官的他尽可能通俗地给他讲清。显然,在潜艇技术上他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学问广博渊深的他更是非李田一所及,不禁令其肃然起敬。

“现在,我们的潜艇都是小型潜艇,”

放下手中的汤匙,马国辉认真的说道。

“从霍兰在仁川设计成功了i型潜艇后,潜艇便越造越大,虽说现在技术上还有一些问题,但渐渐有着往雷击舰甚至巡洋舰发展的可能了,现在最大的潜艇已经达到五百多吨,差不多相当于小型雷击舰标准了!听说现在船厂正在设计更大的潜艇,如果能达到一千吨的话,没准,到时候潜艇就会具备远洋作战的可能!”

话声稍稍一顿,马国辉取出手帕擦了下嘴唇。

“但是,现在咱们恰恰正处于这种尴尬之中,我们的潜艇说大不大,但却不能进行远洋,说小不小,用于近海防御似乎又有些浪费。在去年,我曾驾驶过四型潜艇潜入濑户内海模拟过鱼雷攻击以及布雷攻击,效果很不错,但是,我们的潜艇性能还有很大的不足,如果依赖潜艇进行布雷的话。我们至少需要一千吨的潜艇,才有可能实施这一任务,嗯,除此之外,还需要研制出新型的水雷,我曾在海军的刊物上呼吁这方面的研制工作。可是这仍然不够,因为潜艇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马国辉颇为无奈的地耸耸肩,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间,东北海军的潜艇技术发展迅速。但依然有着太多的不足,也正因如此,海军才会吝啬于对潜艇的投入,潜艇部队的规模一直非常有限。

“实际上,世界上所有的军舰大部分时间都停在港口或基地中,我想一种把它们消灭在港口里的办法,那么,无疑将会有助于我们赢得未来的海战。”

李田一立即点点头。实际上,这正是他来镇海湾的原因。就在半年前,马国辉的一份报告被递交给了海军总参谋部,正是那份报告,让他来到了这里。

饭后,马国辉带领李田一走进那个神秘的船坞。里面灯火通明,电焊弧光刺目。铆枪声和电钻声尖利得让人心里难受。许多技工在紧张地工作,没有人理睬来访者,他们还得小心地给别人让道。

李田一一眼就认出,在干船坞中躺着马国辉讲了半天的十六艘袖珍潜艇。它们瞧起来是那样小巧而又精致,以至于让李田一忍不住说道。

“这简直就像是小孩子的玩具。”

可不是嘛。它只有二十几米长,约两米宽,小巧的艇身,瞧起来甚至还不如鱼雷艇显眼——那些被称之为“暗箭”的使用多台柴油发动机作为动力的鱼雷艇,虽说小巧可却也比他们更大一睦。

“别小瞧它。”

马国辉拍拍他的肩膀。他的国语带广东口音,他是广东人,国语说的并不算流利。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相信我,他甚至能够发挥出超出想象的作用!”

十六艘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