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 (第1/4页)

�炎晕衣裨嵩谒�缪莸慕巧�⑺�纳缁嶙饔弥�小B砜怂荚凇墩苎�指濉分兄赋觯骸叭酥挥性诔晌��陨淼闹魅说氖焙颍�拍芙�约旱弊鞫懒⒌拇嬖谖铮��抑挥兴�炎约旱弊髯约旱拇嬖诠橹�谧陨淼氖焙颍��攀亲约旱闹魅恕!闭饩褪撬担�酥挥幸远嘀址绞秸加兴�约旱娜�看嬖冢��攀嵌懒⒌模�蚨�攀且桓鐾耆�娜恕>」芤话怂乃哪曛�舐砜怂冀仙偈褂萌诵院腿说谋局实雀拍睿��乔嗄曷砜怂级杂谡庖晃侍獾墓刈⑷匀患�蟮乩┱沽硕匀死啾拘缘男睦硌Ы馐头冻搿�

马克思之后出现的精神分析理论、存在主义哲学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它们认为人不仅仅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人还是其自身,也就是说,既然社会是由人组成的,那么,社会的某种无意识和某些抑制因素,必然要同既定的人类需要发生冲突,从而导致精神压抑,人类在感受和摆脱这种精神压抑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和实现自我。

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发展和社会变动其实都具有如下特点——正如在现代西方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史上都占有显赫位置的哲学家弗洛姆所言——“人只有充分展示他的力量才能够解决他的存在问题。一个社会愈是使人变得畸形残缺,人自身就愈加病弱不堪,即使他可以有意识地忍受自己的命运。但是,从无意识上讲,他是不会甘于忍受的,正是这种无法忍受本身构成了他去改变畸形社会制度的愿望……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不仅由与旧的社会组织形式相冲突的新的生产力所引起,它更是由非人的社会条件与不可变更的人类本性需要之间的冲突所引起。”

弗洛姆进一步指出:“革命不仅是作为新的生产力的表现而发生的,而且也是作为人的本性受到压抑的部分的表现而发生的,而且只有在这两个条件都具备的时候,革命才能够最终完成。”

在这里,如果我们把“革命”理解为历史,所获得的概念意义也许会更清晰准确一些。

既然人类的不健全来源于社会的不健全和人类本性自身的不健全,那么,健全的人究竟应当是怎样的形态?很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曾进行过论证和描述,有人认为,健全的人对自身进行评价的基点存在于自身内部,他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赞许或者否定,不倚赖他人提出的信条,也不需要依靠他人的帮助来为自己做出决定或者进行选择。换一句话说,他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而不愿做某种单纯的既定社会组织规范出来的成品。还有人认为人会产生出一种成为真正的自己的强烈愿望,这个愿望将促使他摈弃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面具,促使他去发现和体验隐藏在面具后面的陌生人——他自己被遮盖起来的那个部分。这时候,人是什么了呢?人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试题;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而非坚硬的顽石;是潜能不断变化实现的集锦,而非若干固定特征的简单汇集。”('美'罗杰斯:《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我喜欢这种从心理学层面对于人自身和对于人在历史中的位置的探讨。

任何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免不了要和历史打交道。我常常想,历史究竟是什么?当一个人处在某种历史事件中的时候,他对于这个事件到底有多大程度的认识和了解?他是作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人还是作为社会符号存在于历史之中的?他用何种方式与历史对话?在也许自觉也许不自觉的过程中,他的本性是被消散了被掩藏了还是被扭曲了?

这正是本书探讨并力图向读者揭示的东西。

2

必须承认,在探讨中很多宿命的东西困扰着我,这就是我写作本书过程中曾经在《写作札记》中表述的:“在强固的历史面前,人的全部命运展现反映的都是:虚弱。”是的,是虚弱,这是我的基本看法。那么,究竟什么是历史?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以至于会让整个人类感到虚弱?

我的看法是:历史不是某种我们无法了解的力量汇集而成的社会情态,它实际上来源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创造,换一句话说,历史是由无数个人动机汇集而成的某种形式的社会变动。历史无所谓正义或者非正义,它仅仅是一种不能被进行价值判断的强固存在,就像一座巍然而立的高山,人类用自己的行为造就了它,而它又很难因为人的愿望和要求被改变,所有个体为了生存都必须与它共处。这时候的历史实际上已经演变为某种脱离于人类自身的强固客体,在它面前,人类任何向自我回归的渴望都会演变成为一场斗争,一场在灵魂深处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后记:文学应当有一条哲学的通道(2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