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别人宣传自己哪个不大把大把地往媒体扔钱?我不但不用花钱还能赚大钱。

“你们能悟出来我赚大钱的手法吗?”

说到这儿,付从之故意停顿了片刻,冲我们诡秘地一笑,然后得意地举起杯,“来,小赵、小郭,还有小王,先喝下这杯酒,再听我细细分解,慢慢道来。”

酒越喝越多,话也就越说越多。

话越说越多,秘密也就越泄越彻底。

付从之并没有完全喝多,因为他在向我们彻底坦露拿手绝活之前,仍然没有忘记提醒我们:“这可是AAA级绝密,万万不可外传。”

接下来,他开始不紧不慢地向我们传授他的赚大钱之道了。

“要想赚钱,首先得找‘点’,我做义务讲学这个局,为的就是找到赚钱的‘点’。

“这年头,搞活经济,首先得换脑筋。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大家都急需换脑筋,大家都急需有人为他们换脑筋,我就是他们急需的那种替人换脑筋的人。因此,我下去讲课,几乎都是各地政府下发红头文件,要求当地主管经济工作的干部和企业的一把手必须来听课。能有机会跟几万十几万执掌经济大权的官员、老板们台上台下地交流,这不明摆着是一笔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吗?

“关键在于转化,怎么把无形转化成有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巧妙的转化。

博傻 十一(3)

“第一,做企业的经营顾问,就像每个企业都要聘法律顾问一样。通过义务讲学,全国各地先后有100多家企业哭着喊着要请我做顾问,最低开价5万。这个价码不是我开的,是他们上赶着开的,你不接受还不行,我就只好半推半就,将计就计了。你们算算,这笔收入有多大?

“第二,现场咨询,按小时收费。我的价格是每小时1万元。可是,我每到一处故意只安排两个半天的时间,只为两家企业咨询。由于请的人多,只能以出价高低来最终决定谁能拥有请我咨询的权力,就像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的广告竞标一样。在广东曾经有家企业开到每小时15万的高价。你们再算算,这笔收入又有多大?

“我要是光守着个有价无市的什么‘身价’,不主动出击,不积极向企业靠拢,能有今天这番光景吗?而且,那点儿演讲费比起这些纷至沓来的业务上得了台面吗?欲擒故纵,要赚大钱就别为小钱算计。

“你们说,我这次全国性的周游演讲本身,是不是一次精彩绝伦的策划……”

赵强和王俊听后都深以为然并且大为折服。

这一年的春夏之交,付从之和他的“1?2?3公司”进入了全盛时期。付从之的名气和“1?2?3”的效益直线攀升势不可挡,他一跃成为全国性的知名人物。因为帮助几家濒临破产的大中型企业走出了市场困境并且在短时间内扭亏为盈,他甚至被一个内陆城市授予了“荣誉市民”的称号。“1?2?3公司”的营业额在第一季度就突破了去年全年的营业总额,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在年底时突破2000万元营业额的大关。

2000万元!这实在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数字。须知在当时的中国,仅靠纯粹的智力服务而达到如此规模肯定是空前的!而且其成本几乎微不足道:房屋折旧(房租)、工资、办公费用、差旅费用和业务招待费用,再有就是税。可以说,其营业额的60%以上将是纯利润!不管怎么说,这份业绩不是侃出来的,而是靠付从之和他手下的员工们辛辛苦苦真刀真枪地练出来的!在经商的人,特别是那些经营大买卖的人眼中,也许2000万元算不上什么,甚至还不及他们账上的一个零头,其实就连本书的作者之一赵强在被逼无奈混入商海之后,对这个数字也是见怪不怪的。但是我们想提醒各位看官千万别装出一副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样子——不管这样子是给别人看还是给自己看。买卖大小是一回事,在这个行当里甩开膀子干上一遭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果换了您,若想在那个年代,在这个行当里挣上2000万揣进腰包,至少我们不信会成功。

侃山容易移山难,恐怕每一个靠着自己的辛勤努力和聪明才智获得成功的人都会对此颔首称是的。

付从之从一个永定门火车站前的个体摊贩干起,短短几年时间,名动华夏家资千万,如此辉煌,岂不非凡?如此人生,岂不得意?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这都是足以自豪足以骄傲的。但可惜的是,这一时期以及后来一段时期内的付从之,完全地忘乎所以了。

在写作本书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