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内容简介

饱含浪漫激情的郭沫若在祖国危难之时,毅然归国投身战斗。一向敦厚温和的老舍也似乎在抗战中“脱胎换骨”,轰轰烈烈地投身“文协”,一改从前艺术化的文风,用自视为“我的武器、我的资本、我的命”的笔积极宣传抗战。 书生气十足的胡适对抗战有过理性的思考。归国后,曾下决心二十年不谈政治的他却出任驻美大使。…… 作者把这群中国史上有名的文人当成生活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讲述他们在抗战非常时期的喜怒哀乐,展示他们精神和心理层面上的矛盾和困惑。

目录

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一、“和比战难百倍”

二、“受逼上梁山”

三、学者大使的书生气

四、“一身轻才能无官”

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

一、“两全家国殊难事”

二、“狮吼摇天万里威”

三、“把我们的精神武装起来”

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

一、“我走,我要走到天之涯,地之角”

二、“我们还不该丧气”

三、“我们从淡雾里携带了心上的阳光”

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一、“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二、“与抗战无关论”

三、“我们不欢迎梁实秋来”

四、“雅舍”风采

老舍:“提只提箱赴国难”

一、“不能等待敌人来了,把我那点珍宝夺去”

二、“文艺界尽责的小卒”

三、“北面就是滔滔的嘉陵江,那里便是我的归宿”

四、“我的笔必须是炮,也须是刺刀”

闻一多:走出书斋的斗士

一、“几本破书算得了什么”

二、“国难期间,走几千里路算不了受罪”

三、“何妨一下楼主人”

四、“只要是来救火,都可以共事”

梁漱溟:“最后的大儒”

一、“只要求给我们一个抗战的名义”

二、“梁先生是有心人”

三、“跑来跑去,无非为了抗战”

四、“要给报纸取一个响亮的名字”

陈寅恪:“国可亡,而史不可灭”

一、“在此生命无忧,入城可免受辱”

二、“转徙乞食西南天地之间”

三、“扶疾入国,归正首丘”

刘文典:“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一、“宁以义死,不以幸生”

二、“宁可被飞机炸死,也不能缺课”

三、“替庄子跑警报”

丰子恺:“为护生而抗战”

一、“尽载一切众生,开到永远太平的地方”

二、“还我缘缘堂”

三、“以杀止杀,以仁克暴”

四、“艺术的逃难”

五、“努力保住中国灵魂”

郑振铎:“为愚公移山之业”

一、“唯有一腔正气”

二、“我不能逃避我的责任”

三、“我不能不离开了家”

序言(1)

我所在的城市此时已是深秋时节。我顽固地喜欢着秋天,天总是那么蓝、那么高,舒缓的空气中微微带有些寒意,红黄相间的树叶在碧蓝天色的映衬下显得是那般的美丽。午后的阳光从我的窗口斜射进来,四周寂静无声,起身替自己泡上一杯清茶,房间里氤氲着茶的清香,思绪与茶的雾气一道升腾……每次打开电脑想留下些文字,思绪总是很混乱,这让我总是怀疑自己能否做好目前的工作。怀疑归怀疑,心里却又总是有着倾诉的欲望和冲动,也就只好不管这些怀疑的做了下去,但求无愧于心 吧!

在一所不知名的地方大学任教时,课后我总喜欢跟我的学生们聊聊天,也有很多学生经常到我的房间来找我神侃,我跟其中的许多人也成了很好的朋友。与朋友们聊天的主要话题都是关于文学和历史,当然,聊天中也少不了一些年轻人的风花雪月的故事。在与学生和朋友们的谈论中,我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所了解的历史都是一些宏大的场面、事件,他们所关注的历史也都是有关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后果等宏的东西,而在历史事件中个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