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可能去为那些人去求洋人?慈禧有打麻将的喜好,而且每打必赢,慈禧不可能没有自知之明,她也知道她之所以回回打回回赢,多半是因为那些格格们拍了她的马屁,故意让她赢的,讨她的欢心。作为她来说,却也乐得其所,不想去捅破那层纸。搓几圈麻将哄她开心算什么?别说那些格格,就是那些王公大臣,和整个大清国,还不是都要围着她转呢?

那天,她刚好和格格们在搓麻将,与往常一样,她赢得很开心。对这件事的处理她显得非常的轻松潇洒,当小太监把奏折递给她时,她连头也不抬,只说:“别去管他们,当初他们想去发财的时候为什么就不想到朝廷,而是偷偷摸摸地逃走了,现在让人家欺侮了,日子过不下去了才想起朝廷,这算什么事?包括那些跑出去的红毛,朝廷没治他们的罪就已经不错,要赶紧谢主隆恩了,他们还敢厚着脸皮写信来,亏他们想得出来!”

慈禧的一句话就把这件事给了结了。她对格格们说:“我们打我们的麻将吧,别让这种不愉快的事搅了我们的心情,那些美国人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好了,我们也管不了人家,要我说那都是他们自己找的,活该!”

。。

第十五章(1)

李仓他们自然在白等,永远不可能等到朝廷出面和美国有关方面交涉的那一天。他们更不可能知道慈禧会用那种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他们的求助。1860年10月(清咸丰十年),中英《天津条约》生效起,先后有英国、德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在中国设领事馆或领事代办处。领事馆的设立主要是为了保护本国侨民,办理两国外交事务,收集当地信息。而大清国走向保护侨民却经历了一条很长的思想转变之路,尽管各国在华设立使馆领事馆,可是清朝却在外国很少设立。这中间当然有西方国家阻挠的原因,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清政府闭关锁国,思想转不过弯来,相当鄙视那些出洋谋生的人,认为他们都是一群大清国的不孝子民。难道不是吗,连自己的国家都不要,跑到外国去了,为什么还要去管他们的生,管他们的死呢?1740年10月,印度尼西亚的荷兰殖民统治借口华侨要进攻巴达维亚,下令荷军在巴城内挨门逐户拘捕华侨,不论男女老幼,抓到便杀,一时“悲号之声,耳不忍闻。”短短四天时间,城内被屠杀华侨近万人,在印度尼西亚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惊天血案。荷兰本国和巴达维亚当局都害怕清朝政府会因此采取报复措施,与1741年派出专使乘专船携带“说贴”前往北京活动,而此时的中国正当所谓的“乾隆盛世”,到处呈现一片欢腾景象,根本无心去理哪个中国人被人给杀了,荷兰使者来华谢罪,居然不当一回事,反而说,“天朝弃民,不惜背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既没有对荷方使者严词谴责,也没有向杀人凶手兴师问罪,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对华侨进行保护,致使这场针对中国侨民的血腥大屠杀不了了之。“乾隆盛世”如此,更不要说此时此刻的中国了,内忧外患,国内的一大堆烂摊子都收拾不过来,何况国外呢?

后来,中国也开始陆续在海外一些国家设领事馆,和外国人进行一些书信外交。那封送往中国的信件,当时就是通过“六和会馆”递送给大清国驻美国领事馆公使,再由领事馆公使转交给大清国皇帝的,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倘若没有中国驻美公使,大清国的皇帝包括慈禧太后,就连看到那封信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对那封信说三道四了。但是,看了也是白看,不可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李仓他们终于在无望中结束了等待。我的曾祖父说,那段时间,李仓情绪非常低落,经常一个人呆在一个地方,面对那面他不知道看过多少遍的青龙旗掉眼泪。从内心来说,他确实对朝廷抱有太大的希望了,他深信朝廷会替他们做主,给他们一个说法,因为他们毕竟是大清国的子民。他想不到等来等去,会是那样一种结局。他曾经在心里做过无数的想象,比如,大清皇帝或者慈禧太后在看过他们的信件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会不会拍案而起?然后马上派一个大臣到美国跟美国政府交涉,改变中国劳工的生存环境等等。而所有那些念想,只不过是李仓的一厢情愿而已。

没有得到朝廷的任何回音使得李仓一度陷入了极其痛苦的自责之中。他觉得在这件事上,他真的好没面子,他当初信心满满要给朝廷写信,不就是指望朝廷能够出面救他们,而他又可以在广大的华工面前非常自豪地说一声:你们看,这下你们总算相信我没有说错吧,朝廷怎么可能丢下我们不管呢?朝廷终于来救我们了!

第十五章(2)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