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青年时代的宋徽宗,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希望通过整顿朝政,恢复他父亲神宗实行的新法,使国家更强盛。但是我们也能看出来,宋徽宗此时的一些所作所为,已经为他后面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宋徽宗特别喜欢跟文人交往,因为他本身就是个文人。但他跟文人的交往过度亲密,以至于有一些文人恃宠而骄。比如,宋朝有一个大书法家叫米芾宋徽宗非常喜欢他,跟他的关系非常好。宋 朝历史上有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苏是苏轼,黄是黄庭坚,米就是这位米芾,蔡实际上是徽宗朝的大奸臣蔡京,因为他的名声太臭,所以后人不提蔡京,而说是蔡襄,这个我们在后文会讲到。

米芾这个人,文人性情到了极致甚至有点疯疯癫癫,人称“米癫”、“米疯子”。他看见一块怪石,非常喜欢,就会与怪石结拜,认石为兄。有一次,徽宗召他进宫写字,米芾就在两丈长卷,笔走龙蛇,徽宗看了非常欣赏,竟把殿中所有的宝物都赏给了米芾。如果宋徽宗只是一个王爷,或者是一个普通的财主,同朋友意气相投,送他东西本来无可厚非。但宋徽宗是一朝天子,一个文人写了几个字就赏赐这么多宝物,如此一来,那些大臣们会怎么想?出生入死的大将们会怎么想?中国古代的明君都明白爵禄不能滥施的道理,可宋徽宗倒好,随意就把一殿的宝物都赏赐给了米芾,那米芾当然就更爱给皇上写字了。

还有一次上朝的时候,徽宗让米芾在殿内写字。米芾手里拿着一个手札,徽宗让他搁在椅子上,结果米芾竟大模大样地往椅子上一坐,对徽宗说,给我拿个唾壶(痰桶)来。风纪官听了这话很生气,就弹劾米芾,说他不能这样跟皇上说话,太没大没小了。徽宗却说,对这种俊逸之士,不要用礼法来约束。我们从这里可以 看出,徽宗本身也是不守礼法的,米芾这样做不用礼法约束,也就不能再用礼法约束别人了,因为法应该是一样的,不能针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法。米芾给徽宗 写完字,徽宗赏赐他900两白银。米芾拿到这900两银子,高兴得发疯, 说知臣莫若君,皇上真了解我,我就是傻,就是疯。900两白银是什么 意思?在宋朝,900就是傻的意思,跟我们今天说的“二百五”一样。明 清时候,500两银子是一封,那么250两就是半封,所以这250就是“半封(疯)”,就是傻的意思。宋徽宗赏赐给米芾900两白银,是故意跟米芾逗着玩儿。但徽宗作为天子,跟大臣这么逗着玩儿,就有失体统了,就不合适了。所以,宋徽宗跟米芾的这种交往,容易为人所诟病。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宋徽宗身为一国之君,却无视奖功罚过的礼法,全凭自己高兴就进行封赏。宋徽宗这样做,都给朝政带来了什么影响?而最终导致宋徽宗成为亡国之君的重要

因素又是什么呢?】

米芾在当时的官职,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中央美院院长这个级别,那时称为博士。他对珍贵的器玩非常感兴趣,比如古代的文房四宝。一次,米芾进宫给徽宗写字,看中了御用的一方名贵的砚台,皇家的东西当然都是极品中的极品。写完字之后,他居然跟皇上讲,这方御砚已经被臣污染过了,所以皇上您不能再用了,您就把它赏给我吧。宋徽宗虽然也非常喜欢这些珍贵的器玩,但稍微犹豫了一下后,还是说那好吧,就把它赏给你了。米芾怕皇上后悔,都顾不得砚台上还有墨汁,抓起来就揣在怀里,弄得一身墨汁,疯疯癫癫地就跑了,连谢恩都忘了。

皇帝跟文人交往本来无可厚非,但不能把私人友谊放在跟国事相当的地位,更不能滥行封赏。如果说道不同就不相与谋,凡是跟自己有共同爱好、意气相投的人就重用,凡是爱好不同,字写得难看的就一概不用,那朝政根本无法清明,臣下也只会离心离德。宋徽宗是个艺术家,他有种文人的天性,有时做事全凭自己内心的感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也不在乎他人的感受。这种文人当国,有时候是比较可怕的,因为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感性的东西比较多,理性的思考比较少。

我们看到,宋徽宗在位初期还是比较勤政,很想有一番作为的。但是,他后来弄得中华大地狼虎满街,烽烟四起,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 所,最后身死国灭,这是为什么?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遇到了是宋朝三百年第一大奸臣,正是他引导着宋徽宗一步一步地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第二讲 奸相辅政(1)

宋徽宗继位初期,本来使朝政气象为之一新,但是什么原因令他后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