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有了这么凄惨的经历,宋高宗回到临安之后,就命人在城外钱塘江口,准备了二百艘大船,船上满载物资,又让人在今天的舟山群岛囤积粮草,准备一旦金军南下,君臣们可以上船就跑。

【宋高宗做好了随时逃跑的准备,而金军却改变了战略。黄天荡大战之后,金国人意识到自己不习水战,从北往南直取南宋是很困难的,于是决定从西往东打,首先进攻川陕地区。那么,金军这一次大举进攻南宋,宋高宗派了谁来抵挡呢?】

金军这次南下攻宋,主攻方向不再是江南,而是川陕地区。宋高宗派大臣张浚到川陕地区主持军务。张浚是进士出身,徽宗当政时,他只是礼部的一个小官。靖康之变时,他赶在城破之前逃了出去,投奔当时做大元帅的赵构。赵构登基之后,朝廷极缺人才,于是就把张浚提拔为殿中侍御史,相当于今天中央纪委的一个官员。从原来六七品的小官,陡然升至三四品的官员,可见张浚是比较受高宗重用的。另外,我们前面讲过,苗刘兵变的时候,高宗皇帝被苗刘二将逼迫,下诏改元。张浚在外地听说之后,毅然号召诸将起兵讨贼,平定了苗刘兵变,高宗才得以复辟。张浚这次救驾,等于是中兴第一功,高宗皇帝自然对他另眼相看。

如今,金军再次攻宋,高宗皇帝就问张浚:“朕想恢复江山,保全祖宗基业,爱卿你看应该怎么办?”张浚回答说:“中兴大宋,当自关、陕开始,臣恐金人首先入陕,继之窥蜀,其地一失,东南再难保全。”意思是说,如果要中兴大宋,必须要重视关陕,如果金人占领关陕,接着进攻蜀地,蜀地一失,金人就等于控制了长江上游,江南的半壁江山就保不住 了,所以必须要控制关陕,保全蜀地,才能够挡住金兵。高宗觉得张浚说得很有道理,而且张浚又是文官,任用他也符合宋朝“以书生典戎行”,即用书生制约武将的一贯政策,所以,高宗马上任命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在今天甘肃天水建立幕府,准备防御金兵南下

第十二讲:将帅失和(2)

张浚虽然是书生,但行事非常果断,颇有大将之风、丈夫之气。临出征时,张浚向高宗皇帝辞行,说“臣为陛下前驱清道,明年上元佳节,你我君臣东京相会。”意思就是,我给陛下您去探探道,明年的元宵节咱们君臣就能打回东京,就能回去过元宵节。

【张浚在朝堂之上,当着满朝文武百官夸下了海口。但是川陕平原不比江南水乡,没有了水战时的障碍,金军的金甲铁骑来势汹汹,张浚一介书生领兵,他用什么办法来抵挡金国的大军呢?】

张浚赴任不久,金国大军就攻到了川陕地区。当时的金军统帅,是百战名将完颜娄室。完颜娄室是金国皇族,百战名将,曾经率领部队追擒辽国的末代皇帝天祚帝。金国大军到达川陕后,完颜娄室派自己手下的大将完颜撒离喝出兵进攻,没想到撒离喝中了宋军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撒离喝大哭而去,金国的其他将领就很看不起他,觉得男子汉大丈夫,打了败仗就哇哇哭,让宋朝人看见很丢人,所以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啼哭郎君”。

张浚牛刀小试就大获全胜,志得意满,认为“金军不过而耳”,所以他就很看轻金军。事实上,这一仗不是张浚打的,而是原来驻守关陕的将领曲端和吴玠打的。也就是说,统帅张浚还没有直接与金军较量,就开始轻敌了,这对宋朝是十分不利的。而对宋朝更为不利的是,张浚与手下的将领曲端,在军事策略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以致两人发生了激烈冲突,最后竟酿成惨祸。

曲端和吴玠打了这场胜仗之后,两个人之间开始闹矛盾,最后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曲端是吴玠的上司,吴玠就向张浚参劾曲端,二人在张浚面前争得很激烈。在接下来的军事会议商讨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时,曲端又跟统帅张浚发生了争执。曲端认为,金军以骑兵为主,而宋军以步兵为主,关陕平原广阔,利于金军骑兵驰突,所以宋军不能跟金军野战,应该据城坚守。

在中国古代,骑兵相当于现在的坦克装甲部队,其战斗力是非常强大的。尤其金国的重甲骑兵,据说人马都披着铁甲,马只露着四个蹄儿和尾巴,当然,可能耳朵也露在外面;人只露着眼睛,手持长刀、大斧、狼牙棒,进攻起来声势骇人。而且战马能把人一撞一个跟头,人还没等站起来,就被后面的乱马踩成肉酱了。所以,曲端说平原不利于宋军作战,是有道理的。

然而,张浚听了曲端的话,却很不高兴。张浚心想,你让我在这儿修土围子死守,那得守到什么时候?你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还配做威武大将军吗?我们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