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1/4页)

蘩忌较鹿馊俚匚��恕�

枪在响。炮在鸣。战士们在怒吼着,向顽敌继续发动着一次又一次的勇猛冲锋。

马架山、古城岭、豆家山和十里山,是兰州东南的天然屏障,海拔在2000米左右,山势峻峭,十分险要。

马架山、古城岭和豆家山,在西兰公路的南面,十里山在西兰公路的北面。控制这一带阵地,就可以截断西兰公路,关闭兰州的东大门。

马继授以他的精锐主力第82军第100师,外加他的嫡系警卫部队青海保安第1团,防守这一线山地。敌人狂妄地吹牛说:

“10万人马也攻不下兰州的东南要冲!”

然而,这一线山地延绵起伏,地形复杂险峻,又有坚固的工事,易守难攻,倒是事实。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朱绍良部就在这里筑有永久性的国防工事。当解放军进军西北逼近兰州时,马步芳又派兵精心地进行了加修。

阵地上,有密如蛛网的铁丝网和鹿等;有蜂窝似的地雷区,每枚航空炸弹连结着数枚地雷,只要踏响1颗雷,即可引爆成串的地雷及炸弹,半径30米以内的人一律遭到杀伤,堑壕的内外两面,遍地都埋设了这种地雷群;有星罗棋布的钢筋水泥地堡及野战工事,低下隐蔽,便干发挥火力,又能相互交叉,形成密集的火力网;还有2至3丈的3道人工峭壁,并挖有宽深各2丈多的外壕3道,壕内埋设半米高的木尖桩。阵地的东西两侧多系悬崖绝壁,难以攀登。山后修有公路,直通兰州市。守敌的主要兵力摆在马架山之古城岭。

马架山、古城岭、豆家山和十里山一线敌之阵地,连成一个整体,既可以相互策应支援,又可以独立成阵。

王道邦和肖应棠的第65军,攻击马架山和古城岭。郑三生和史进前的第193师,赵文进和陈亚夫的第194师,担任主攻任务。

郑维山和王宗槐的第63军,攻击豆家山和十里山。杜瑜华和蔡长元的第189师,张英辉的第187师,担任主攻任务。

8月20日夜,各主攻部队隐蔽接近敌人阵地,进入攻击位置。

第二天拂晓,全线发起攻击。部队打得十分顽强,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连续受阻,伤亡很大。

敌人凶残顽固,拼死组织反扑。

鏖战激烈,敌我双方打成了对峙的局面。

整整激战1天,全线侦察性的攻击,均未奏效。部队伤亡较大,首战宣告受挫,敌人并非一群草包,一堆豆腐渣。黄昏,彭德怀下令:全线停止攻击。

部队从各个阵地上撤出战斗后,彭德怀立即给毛泽东报告兰州战役全线首战受挫的真实情况。电文拟定后,他亲自审了一遍,改了几处,命令连夜发出,不准延误。

兰州战役的全线首攻开始之后,毛泽东一直很兴奋。他在西柏坡正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日夜操劳着。如果兰州一战能歼灭青海马步芳的主力部队,解放大西北的政治与军事中心兰州,宁夏、青海和新疆的解放便不成什么问题了。他迫切希望彭德怀在西北战场上再次创造军事奇迹,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西北问题,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之前解放大西北的大块疆上。因而,兰州战役的首攻一开始,他就再三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必须时刻注意西北战况,如有来电,不得延误。

毛泽东希望得到好消息,从早到晚工作一天,浑身精力仍然十分充沛。他在几盏马灯明亮的灯光下,又手里捏着一截红蓝铅笔,对着兰州战区的敌我态势图在出神。他虽然远离兰州数千里,但耳边仿佛震响着从大西北传来的激烈枪炮声,还有战士们与敌人拼刺刀的喊杀声……

夜已经很深了,毛泽东感到有点儿凉,便披上外衣,叼着香烟,手里捏着几份国旗和国徽的设计草图,认真地审视着。

过了一会儿,他又将几份草图摊开来摆在铺满地图的桌面上,反复作着比较,希望从中决定将来的正式国旗和国徽。

他忍不住又推开草图,俯身瞅着桌上的西北军事态势图,凝神思索着。

“如果兰州一战能歼灭青马主力,大西北的解放使指日可待。这样,新中国宣告成立就更具条件了。”

一截烟灰,落在地图上。毛泽东恍然若悟,吹净烟灰,站直了身子,挺了挺胸膛,凝神静听着深沉的夜里来自远方的细微声息……

恰在这时,一位参谋送来一份刚刚收到的电报,双手递给毛泽东,报告道:

“主席,电报。”

毛泽东愣了一下,既有几分惊喜,又有几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