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师 (第1/2页)

不,不可能!

他怎么会死?他怎么能死!

他让自己爱入骨髓,肝肠寸断,他让自己恨入心肺,五内俱焚,怎么可以就这样死了?

他欠她的,都还没好好清算呢!他以为他死了,一切就可以一笔勾销了吗?

不知什么时候,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湿了人的衣,还让人无所察觉。

秦紫瑜在坟前伫立良久,心中一股巨大的悲伤,夹杂着失望和愤怒,终是和着眼泪,随着轻染眉睫的细雨,静静滑下。

“姑娘要是求姻缘,不妨在此处拜一拜,或许比别处更灵验。”

秦紫瑜回神,擦了擦脸上的雨水,转头看去,一位白须老和尚,撑着一把泛旧的黄油伞,目光悲悯,见她回头,朝她躬身施礼。

她也弯腰回了一礼,出声问道:“大师,可否告知此处所葬何人?”

“姑娘心中已有答案,何必多此一问。”大师的话高深莫测,却跟没答一样。

“他真的随她而去了?”秦紫瑜又问了一句。

大师不回答她的问题,只说道:“雨虽小,可却能湿衣,这把伞借与姑娘吧。”说完放下伞,转身离去。

她撑着伞回到大殿,郑氏已为家人供奉了长明灯,祈求一家大小能平安顺遂。

郑氏见外面下起雨来,便和住持商量在寺里借住一晚,住持知道这是秦丞相的家眷,恭敬地带着郑氏去安排禅房。

秦紫瑜看着四周一排排油灯,灯灯如豆,每一盏灯上都写着名字,或是亲人,或是朋友,寄托着人们对那个人祝愿。

她想为已故的父亲和哥哥也供一盏灯,祈愿他们轮回转世,远离灾厄。

这个想法刚刚冒出来,她就瞥见一个熟悉的名字:赵子玉。在看旁边,是赵子恒,还有赵青山。

是谁在这里为她和父兄供了长明灯?不会是母亲或嫂嫂,家中有祠堂,且她们很少出门,就算要上香,也不会舍近求远来洪恩寺。

是刘晋安吗?这人真是矛盾,杀了他们,还给他们供长明灯,他祈祷的是什么?

也不知他有没有给自己点一盏灯,忏悔的灯。

一排排看过去,并没有看到他的名字,不过最角落里有一盏灯,没有名字。

仔细看了看,确实没有名字,这是谁的?

灯下好像有什么东西,她犹豫了一下,伸手取下。

是一块雕龙刻凤的紫玉佩,触手温润微凉,在烛火下,散发着淡淡幽光。

这是赵子玉曾经日日贴身藏着的,是他送给她的定情信物。

多少次,她想将这玉佩砸个粉碎,可终是舍不得,舍不得曾经的欢喜美好。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姐姐,姐姐,斋饭好了。”秦楚妍跑来寻她。

她悄悄将玉佩收进袖中,转身出去。

寺庙禅院很多,她们住的那间院子,古柏高大,古朴幽静。

吃过斋饭,郑氏听说寺里的得道高僧一禅大师出关了,便想去见一见。秦楚妍不想去听阿弥陀佛,便留在房里绣花,秦紫瑜陪着郑氏去拜见大师。

虽然满山都是桃花,可一路上,她只见青翠苍劲的松柏,或一丛丛正在拔节的翠竹,或洁白如雪的梨花。

小雨细细密密,悄无声息地下着,撑着油纸伞,爬了好长一段石阶,才到一禅大师居住的禅院。

一禅大师住的地方更加简朴,一丛修竹半掩着屋顶,屋前一株梨树颇为古老,茅檐上的雨水滴在门前的地上,砸出一排整齐的小水坑。

守在廊下的小和尚,手上握着一串佛珠,单手抬至胸前,躬身向她们行礼,十分有礼地说道:“两位施主,大师正在见客,还请稍候。”

郑氏点头,“谢谢小师傅提醒。”往后退了数步,也站在廊下等着。

来的路上,郑氏就跟秦紫瑜说起,一禅大师佛法精深,京中许多达官贵人都想找机会跟大师交流佛法心得,可大师不是在闭关,就是在云游,见一面很是难得。

她们能有这个机会得见大师,真是运气,若能得一禅大师一番点化,必然受益良多。

秦紫瑜裹了裹斗蓬,看着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落下,在小水坑里溅起一串水花,叮咚一声后,水花四散,归于平静,可很快又一滴水珠砸下来,如此一遍遍地,无休无止。

不知一禅大师见的什么人,这都有半个时辰了,也不见出来。

等会见到一禅大师,她想问问,生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