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保证完成任务,这是执行到位的第一大要点。其含义是:对上级布置的任务,能不折不扣地全部做好。

那么,怎么做到保证完成任务呢?首先必须明确一个理念:

“做好了,才叫真正做了”。

这是针对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而提出的鲜明观点。

在工作中,当上级向下级问及某件工作时,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回答:

“我已经做了。”

但如果继续追问下去:

“有效果和结果吗?问题解决了吗?”

务很多人却回答不上来。

这就是只停留在“做”的层面,而要保证完成任务,则必须完成从“做”到“做好”的转变:

每做一件事,都要有结果,都要达到预定的目的。

换句话来说:只有做好了,才叫做了。

“小球转动大球”是世界外交历史上十分著名的一个案例:20世纪70年代,中国利用乒乓球这一“小球”,进行外交,使冻结多年的中美关系得到化解,从而转动了“大球”。

谈到“小球转动大球”,在人们印象中,这主要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人物在起作用。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但其中,还有一些优秀的幕后执行者,正因为有他们的努力,才共同创造了“小球转动大球”的奇迹。

在这些优秀执行者中,毛泽东的护士长吴旭君就是其中一位。

解放后,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

1971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中国派团参加了比赛。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和美国球员科恩结下了很好的友谊,并互赠了礼物。

这一举动顿时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些报道也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注意,每天他都会详细阅读有关世乒赛的报道。

面对媒体的采访,科恩表达了想和队友一起访问中国的愿望。

很快,北京就收到了来自名古屋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报告,报告中希望能够批准美国乒乓球队近日访华。

但外交部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于是和国家体委联合起草了一份关于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并将这份报告送到了毛泽东手上。

文件送达后,毛泽东一直在思考,因此迟迟没有作出决定,直到4月6号世乒赛结束的那一天,实在不能再拖下去了,他才同意了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并将批示后的文件让自己的护士长吴旭君退给了外交部。

外交部将这一指示传达给了在日本的中国代表团,当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钟。

当天晚上,毛泽东吃了安眠药准备睡觉。11点多钟,吴旭君发现主席已经十分困倦,趴在桌子上昏昏欲睡。

突然,她听到毛主席嘟嘟嚷嚷说起话来,吴旭君开始并没听清毛主席在说什么。于是她赶紧认真听,听了一会儿才听出,毛泽东的意思是要她打电话给外交部的王海容。毛泽东用低沉而含糊的声音说:“邀请美国队访华。”

吴旭君一下子愣住了,主席的意思可跟白天退走的那份文件恰恰相反啊。

而且主席曾经跟她交代:“吃过安眠药以后讲的话不算数。”

这可该怎么办?再过几十分钟就是4月7号了,世乒赛就该结束了,明天一早说不定美国队就回国了,这样一来,绝好的机会可能就错过了。

但如果照主席说的话办,显然又和白天文件的精神不符,万一办错了,美国队真的来了,那可怎么办?

保证完成任务(2)

但想到主席一直非常重视和关注中美关系,加上最近他对世乒赛报道的关注,她想主席可能确实在最后一刻改变了主意,重新作出了决定。

那么,这到底是毛主席在清醒状态下作出的决定,还是在吃安眠药以后不清醒时的想法呢?换句话来说,毛主席刚刚说过的话,算数还是不算数呢?

经过反复询问、再三核实,最终她确定这是主席在清醒的状况下作出的决定。于是,她立刻起身往值班室跑,用电话传达了毛泽东的最新决定。

就这样,由于在世乒赛最后一天最后一刻的这个决定,中国用“小球”转动了中美关系这个“大球”,成为了中美关系“破冰”的最好时机。

毫无疑问,“小球转动大球”,首先来自毛泽东的英明决策。但是,假如没有吴旭君的执行到位,会达到这样的效果吗?

恐怕很难。

那么,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