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睦��餐�嘀�叛だ玫奈难�巍�

直到有一天,我对呛鼻的苍叶、苦涩的中药产生厌倦的时候,才开始憎恨非典的来临,它摧毁了我对这个春天所有的憧憬。每天不断蔓延的病情,使得无助、恐慌是我读懂最多的表情。我甚至面对地铁空荡荡的车厢时感到不知所措,每个人都戴着洁白的口罩,表情漠然,污浊的空气令人窒息,彼此都不再试图感受对方的气息,因为害怕病菌的侵蚀,而用口罩隔断了惟一的关联,用尽全力保护弥足珍贵的生命。

我因为太过沉迷于文字而变得异常焦躁,甚至有患上精神分裂的倾向。我开始莫名地哭泣、发脾气,开始对周围的人产生巨大的不信任,开始把得不到的东西毁灭,我第一次感到文字产生的巨大力量已经超过了我的控制,我从驾驭文字而变成被文字驾驭。

2003年,我有了两次单独的长途旅行,年初的时候我去上海再度蝉联了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并且复赛文章《罗拉》得到了评委给出的一致满分,成为那届分数最高的选手。那时恰逢新概念五周年庆典,我作为获奖选手又作为参赛选手,一副趾高气扬的姿态令无数人对我留下了狂妄的印象。

2003年底,我在小商品批发市场里接到了《花溪》杂志打来的电话,通知我去广州领首届花溪杂志原创征文大赛的“纯情文字大奖”。我居然还嫌“纯情”不符合我的写作风格而要求主办方换成“校园新人大奖”,又因为得知“校园新人大奖”有并列三个人,而“纯情文字大奖”只有一个人。而死皮赖脸地又给换了回来。

在那个也刚经历过非典肆虐的城市,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周末。见到了喜欢的当红杂志写手,还与风头正劲的木子美隔席而坐,也见到了日后在电视剧事业上成名立腕的石康和赵赵。更重要的是这次比赛因为有赞助商的缘故,我不光来回坐飞机,拿奖有奖金,还领到了一堆乱七八糟的小护肤品,比如曼秀雷敦的唇彩啥的。我都当宝贝似的拿到同学面前显摆去了,我第一次感到开笔会是个多美好的差事啊!

2004年(1)

2004年,我开始单枪匹马地闯荡图书市场。

虽然之前已经有过出版两部作品的经历,但当我要在几个出版商里选择,要自己联系人来画封面插图,要发给网站做连载,要去图书批发市场看布货的情况时,我才第一次感到一个人的力不从心,以及社会的复杂纷乱。

当我把新书的稿子全部写完的时候,已是04年的春天,那时她还不叫现在的名字,有一个很晦涩的取自王菲专辑里的名字《新房客》。以云南边陲小镇的一个叫“那时花开”的旅店为背景,记述来来往往每个房客的故事和心情,每个人上面多多少少有我的影子,却又是独立的个体。

十五岁那一年创作出的文字,在我现在看来,也依然是无法逾越的高度。那些华丽的辞藻,要一口气不间断才能念完的长句,交叉并列的选择性结构以及发生在五代十国的凄美挽歌,至今都让我引以自豪。

可它的出版过程却又一波三折。

2004年的时候正是青春文学市场最红火的时候,无数打着“80后”旗帜的作品层出不穷,甚至有人为了赶上这趟风潮,居然把自己1979年的出生日期悄然换成了1981年,洋洋自得地混迹在80后的队伍里。每家出版机构也以高起印、高版税的丰厚条件拼命地征集书稿,在封面上打打地标明“80后”、“青春文学”几个字仿佛就成了畅销的保证。没有独立作品的写手们,就几个人攒出一本文集,自诩为“80后的最强音”。而如今当我再回头看看那时蜂拥而起的出书浪潮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还有继续出版自己作品的机会,而更多的追赶潮流的孩子们,被过早地淹没在“才华早逝”的悲剧里。

起初,我却选择了一家很让人出乎意料的出版社——译文出版社。最先是一个孟姓女编辑写信给我,说非常喜欢我的作品,希望有机会合作,译文出版社现在也很重视青春文学的市场。紧接着我就把《新房客》的书稿发了过去,得到了孟编辑的高度赞许,随即进入了出版流程。

正规出版社的出版往往要经历三次审稿,我前两次都顺利地通过了审查,也接受了译文社很苛刻的条件,但是一想到能跟出版了无数国外知名作家作品的出版社合作,心里还是有抑制不住的喜悦,我希望这部作品在出版的时候就能有一个很高的起点。可是在终审的时候,一切幻想化为泡影,《新房客》被毙掉的原因正是因为它的内容晦涩。

已经把全部尽力投入到译文出版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