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黎元洪被封了大都督,革命军挥师北上,清朝廷摇摇欲坠,京城里乱作一团,人心惶惶。清华宣布停学,学校发给每位学生路费20元,学生们纷纷离校南返。起初,陈鹤琴对时局没想到过会有多么严重,仍独自留在宿舍里专心读书,后来,在同乡杨炳勋的一再催促下,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清华园,踏上了返乡之途。此时,水陆交通都很吃紧,他们从北京乘火车到天津,转乘太古邮轮南下。因为没买到舱位票,他们只好买了货舱票,睡在舱里的一口棺材旁边。船上甲板、船舱、通道上到处是逃难的人们,拥挤不堪,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陈鹤琴回忆说:“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的逃难。”《陈鹤琴全集》,第六卷,第56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

经过几天海上航行,终于到了上海,然后从陆路回到杭州家中,陈鹤琴见到久违的母亲、小哥、小姐夫妇,全家团聚。在这次回家期间,他请母亲将20年来一直与他相依为命的辫子亲手剪掉,以作为自己旧的人生完结,身心轻松地走进新的天地。他写道:这条辫子是母亲赐给我的,是母亲每天早晨替我梳打的,现在我奉还给她。她老人家把它好好儿保存着。《陈鹤琴全集》,第六卷,第56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不久,陈鹤琴告别家人去了上海,回到圣约翰继续学业。12月25日,隆裕皇太后诏告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这一天也是西方的圣诞节。在悠扬的圣诞歌声中,紫禁城的大门被重重关闭。次年,民国成立,清华登报重新开学,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陈鹤琴再一次离开上海,踏上北上之路,回到了清华园。

。 想看书来

一 晨钟暮鼓(1)

陈鹤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清华校园,这位来自江南小镇的20岁年轻人,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他曾这样写道:我的清华时代,好像万象更新的新年,好像朝气蓬勃的春天。我的希望,非常远大;我的前途,非常光明;我的精神,非常饱满;我的勇气,非常旺盛;我的自信,非常坚强;我的自期,非常宏远。那时做人真觉有无穷愉快。《陈鹤琴全集》,第六卷,第564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清华园中的一切,使这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很感###。

清华之初,始于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美国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国实际损失的部分,用此笔钱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中国战败,清政府与11国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包括允付战争赔款共计白银4�5亿两,自1902年起分39年还请,年息4厘,其中美国分得其中7%,约合美金2444万元。1905年1月,清政府驻美公使梁诚与美国政府交涉,提出核减赔款;1907年,梁诚再次向美国总统提出减收庚款事宜。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于1907年12月3日在国会发表演讲,提出“以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要求国会授权向中国退还部分庚款用于中国政府派遣学生来美留学。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豁免中国部分赔款》的法案,并授权美国总统宣布实施。清政府遂于当年7月14日致函美国政府,“此后当按年派送学生到贵国承受教育”,确认“从赔款开始退还之年起,敝国政府于前四年每年遣送百人至美留学……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必遣50人赴美留学,直至该项退还赔款用完为止”云云。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此后,清政府向美递交《派遣美国留学生的章程草案》,开始选派留美学生的实施工作。1909年10月,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共50人,登上去美国的邮船,开始游学历程,其中有大教育家、后来曾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他们所学的专业包括化工、机械、土木、冶金及农、商各科。1910年10月,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上路,他们中有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人。从第三批起,被录取的留美学生先要在清华完成相当于大学预科的学业,然后才被送往美国进入正规大学学习深造。因此,有人称清华为“庚款学校”。

清末新政实行教育改革,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明确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习科目及其相互之间的衔接统属关系,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括进学校课程。1905年,清廷下诏废除科举制度。此后,各省陆续兴办新式学堂,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从此,中国的近代教育有了新的开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