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鸫β虿焕础�

古典斜了一眼头李元文,跟老刘头说:“没你事了。”老刘头退出去了。

李元文突然意识到,有桩大事差点让自己耽误了,老爷今天没有嘿唬自己,这是给自己留脸。估摸着时间不早了,赶紧躬着身子上前进言:“老爷,年关下卫,光送这个……你老看,是不是轻点?”

他既然还知道自己该干嘛而没干,这就表示知错了。古典也跟什么事没发生一样,从条案上取来一个方盒打开,里面是个烟壶,“这是真正大内的玩艺儿,给王爷捎上吧。”李元文惯长矫枉过正,此时多嘴更以显示他比老爷想的周全,以掩饰自己的过失,“是不是……小岛先生那儿也得应酬一下?”古典并不讨厌他这毛病,智者千虑难免一失,他需要李元文儿子般随时在身边拾遗补漏。想了想便说:“上次他看上我这个顶子了,反正也没嘛用了,送给他吧。”去天津送礼的事,是提前研究好的,别的没嘛好交待的。李元文赶紧收拾了一下,带足盘缠狗颠屁股槌的直奔火车站了。

独流车站在津浦线上,这条铁道线是清廷反复跟英德银团谈判,借来英镑再把钱交给人家代办。英德各派一名总工程师从外国买材料,于宣统年间修成的,真正开通已经到了民国。本地人认识火车二三十年了,下卫去天津却没有几个坐火车的,绝大多数致死没进过火车厢。跑买卖贩私货的,扛上几十斤的麻袋,一百多里地当天打来回全靠两条腿。

火车站买票的是个孤老头,记性好爱说话待人也实成。他不是本地人,在八达岭修过火车道,见过詹天佑。铁道上的事门儿清。一个孤老头常年守着车站,平时又见不到多少人,所以见了谁都爱嗒吧。由于他张口闭口“詹大人”,日子久了认识他的人跟他称“詹二爷”,至于他的本姓没人关心。据詹二爷说,门前的这条线不算个嘛,只有詹大人从北京城修到张家口的那条铁道,才显真功夫,洋人都不行。“火车爬八达岭听说吗……”他最爱讲述的就是这段,今天没功夫说了,太忙。

独流车站是个小站,白天不停快车,上下午各有一趟去天津的慢车,夜间倒有一趟快车。即便白天有快车,票价贵,还是坐慢车的人多,再慢也是火车,比腿儿着快多了。年关的缘故,坐火车的人比平时多不少。卖票检票全耍吧詹二爷一个人,也就没功夫答吧了。

詹二爷要关卖票的窗口去检票的时候,李元文穿得挺扎眼的进了候车室,引得乘客都看他。只见他,头戴红疙瘩帽刺儿,身穿青缎子棉袍,足蹬灰呢子骆驼鞍儿棉鞋,两手提着重礼,一看就是有身份的。詹二爷认识他,从小窗口探出身子喊:“大管家麻利点儿,快撂扬旗了,火车这就进站!”李元文赶紧掏钱买了张天津西站的车票。卖票老头打着票也不忘抓紧时间嗒吧一句:“李大管家,瞧您这穿装打扮,到天津给哪位爷烧香磕头呀?”李元文接过票,神秘莫测地答道:“古老爷差遣,为了独流镇天下太平,是庙就得进是神就上香呗。”

詹儿爷满足了,总算遇了个熟人嗒吧了两句,“还是古爷周到!得,您麻利着,扬旗儿放下了,火车立马就进站!”这才关上小窗口。

常来常往的天津卫,李元文却有点认不出了,没有几个月呀怎么不一样了呢!出了火车站,本来一眼能望见大丰富桥的。现在可好,满眼全是打着各种旗帜的军队,抓夫的、开拔的、还有鸣枪追逃兵的……整个一片爆土扬场。李元文定定神,撇着天津卫调儿喊:“胶皮!”

胶皮就是从日本传进来的人力车,所以又叫东洋车。北京叫洋车;上海叫黄包车;广州叫车仔。因最初的洋车是生胶皮轮子,所以天津人跟洋车直呼“胶皮”。天津人嘴硬,后来改为充气的车带,依然沿用原来的称谓。

李元文在天津学徒站柜台的时候还是个小孩,口音好改,拿捏天津口音比较正。所以一喊“胶皮”,马上有车夫拉着车跑了过来,“来了,先生。”车夫调转车把放稳当了,接过李元文手中的东西让他先上车,“你老先落坐,我把东西给你老放脚底下。”李元文抱着帽盒坐好,车夫也将蒲包、罈子放好了。车夫这才抄车把,“坐稳了,你老去哪儿?”李元文身子往后一仰,“先去宫岛街。”车夫都是活地图,不等话落音脚丫子就蹽起来了,“得嘞,擎好吧,你老!”车轮子转得飞快,说玄了比刚才坐的火车都快。

说起天津卫的车夫,命运跟北京的祥子们一样惨,凡是老舍先生书中写到的,天津卫的车夫全占了。缺吃少穿、挨打受气、得病无衣、横尸街头……这些,在旧时的都市,不光是车夫,只要是穷人谁都躲不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