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他们捉住了“狼之子”。这是他们丧尽体面的又一场面。

第三章

很久以前人类就停止工程技术的运用与研究了。

只有在满足下面等式的一定条件时,工程技术才有可能运用发展:可利用热量(卡)/人口=生活方式如果热量/人口比值很大时,比如5000卡或更多,即每人每天热消耗量在5000卡以上时,生活方式值也很大。这种情况下,人类精力过剩,他们会在拉什莫尔山①上凿造出硕大无比的石刻雕像,建造超大工厂,生产出宽大的汽车把主妇运到一英里之外去购买一支小小的口红。总之,就会出现这类精神追求粗俗而物质享受富足的生活。另一种极端情况是热量/人口比值太小,无所谓生活方式,因为地球上生命都已经不复存在,饿死了。

【①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西部,山石上雕有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和西奥多·罗斯福等4位美国杰出总统的巨大头像。——译者注。】

实验表明,当上面公式左端的热量值微量增加时,一段时间后,右端的生活方式值将猛增,但在1000一1500卡的热量范围内,生活方式值将表现出稳定状态,不作较大变动。这个热量范围内的热量/人口比导致一种重精神追求而轻物质享受的生活。此时,艺术纤巧精致,人类重视内在生活的追求;而由于物质匮乏,基本生活用品必须平均分配,这又产生出一种尊重传统美德的微妙人际关系。在幕府①黑暗统治下的日本就是如此。日本人在山边地角的泥土里获取维持生存所需的食物,在地衣和破纸片上获取美感享受。

纤巧贫弱的低下艺术是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而这个时期日本人的人均热消耗量正好就在1000一1500卡的范围内。

地球被其对称行星盗走后,人口只剩一亿,而地球村民在这个时期的人均热消耗量也在1000一1500卡的范围内。

尽管还有个别人在用笔头纸片演算着,但科学研究已极端衰微。科学研究用的回旋加速器早已关闭。电站大坝蓄水不多,所发电能仅能维持百万家庭照明及为婴儿烹煮食物所用。曾经有一个献身科学的拜占庭人编过一部权威性的工程百科全书(尽管他本人并不是工程师),共420卷,详尽无遗地记述了古往今来著名的建筑物及其建筑师们,包括吉萨②金字塔及其不知名的承建者,秦始皇万里长城,哥特派建筑大师们,改变英格兰面貌的布鲁内尔③,布鲁克林大桥的设计建造者罗布林父子④,五角大楼⑤的设计者格罗夫斯:美国防核掩体(热量/人口比下降到战争消失前的产物)的设计者达根,等等。然而这位百科全书编纂者就连正确使用计算尺也做不到。

【①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执掌全国政权的军阀,统治时期为公元1192—1867年。——译者注。】

【②埃及东北部城市,与开罗隔河相望,南郊8公里处的沙漠中有著名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大理石陵庙等古迹。——译者注。】

【③英国土木工程师、机械工程师(1806—1859),设计了第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轮船和许多著名的铁路、桥梁工程。——译者注。】

【④父J·A·罗布林(1806—1869),子W.A.罗布林(1837—1926),均为美国土木工程师,悬索桥梁设计先驱,设计并建成纽约布鲁克林大桥。——译者注。】

【⑤美国国防部五角形办公大楼,位于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常用作美国国防部的代称。——译者注。】

此后,建筑物的规模日益减小。

地球脱离原太阳系后历经了地壳构造与气候方面的一系列沧桑巨变。随着微型太阳盛衰盈亏、熄灭再造的交替变换,冰川在赤道附近如正弦波般伸缩进退,而热量/人口比却一直恒定不变,热量值减小时,人口值也相应减小。当生存所需的热量日益匮乏时,消耗热量的人口也越来越少。

第45个微型太阳时代的地球已经没有工程师。

即使在对称行星上也没有工程师。对称行星上的金字塔及萨迦—玛塔峰顶上的金字塔也都不是工程师,它们运用的是一套建立在分裂与推动基础上的形而上学原理。

金字塔没有像样的学科体系,它们的全部知识仅限于:任何物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施以推力便会移动。如果使用最大推力仍不能推动,则可将物体分裂为几部分,再逐一推动各部分,如此便可达到推动整个物体的目的。由于使用原子能分裂物体的缘故,它们常将物体分裂为3×109个小块,然后再小心推动各小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