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杜聿明没有扫校长的兴,最终遵从了蒋介石的意愿。他精心地安排好沿途的警戒,组织了一支精干的卫队,小心翼翼地陪着蒋介石,前往国军的几个防区走了一圈。蒋介石夫妇走到阵地上,询问官兵们入缅后的情况,与前线军官们在一起合影留念。将士们见委员长和宋美龄亲临前线问长问短,备受鼓舞,士气大振,也坚定了杜聿明好好地打几个胜仗的信心。

目送蒋介石、何应钦一行人乘坐的飞机消失在天际,杜聿明坐上自己的吉普车匆匆赶回军部。他还没有落座,挥手叫来副官:“去好好地弄两杯咖啡来,记住少放糖。”

参谋长看军座的样子,已然明白了,主动说:“我去请史迪威将军吧。”

俩人算是老朋友了,直奉大战那会儿,史迪威在冯玉祥领兵的大西北,组织官兵和百姓在西安附近修公路,俩人就已经交往过。杜聿明非常尊重史迪威将军,请他尝一尝咖啡的味道,诚恳地对史迪威说:“将军,按蒋委员长在三方会议上定夺的思路,我想凡与日军接触的中国远征军,就地坚决阻敌,尽可能缠住敌人,一则掩护英军有序地撤退并在其防御区域积极布防,二则为远征军战略展开创造战机和条件,三是要争取五十天的时间,抢运腊戍城贵国政府援助的近十万吨战略物资。”

“好啊,杜将军的考虑切合实际,我没有异议。我们得尽快寻找战略机会,中美英三国联合起来,把日军赶回泰国是可能的。”史迪威的字典里没有“退却”两个字,他就是想战斗。他向杜聿明补充一个意思,催促作为总预备队的66军行动快一些,这样才能在总兵力上真正占据优势。

“谢谢将军提醒,我会电告张轸所部,日夜兼程地行军,尽早到达指定位置。”

杜聿明没有忘记蒋介石的忠告,从保卫上海到南京会战,日本陆军作战略攻击的单位就是师团。日军一般情况下是以师团为独立的集团作战单位,师团下有联队、大队和中队三级。有的主力师团下面还设有旅团的建制。一个满员的日军联队,五六千人,几乎是国军的一个师。你不信,入侵越南的日军38军三个师团达八万之众。杜聿明放心不下沿曼德勒至仰光铁路向仰光开进的200师,虽然在国内战场上,第200师是一支打不垮的铁军。但在国外情况瞬息万变,前后方相距三百多公里。为应付万一,杜聿明决定从自己的第5军调拨军骑兵团配属给戴安澜,加强第200师机动作战能力。

同古城不大,几万人口,紧紧地挨着曼德勒至仰光铁路。前方几十公里处分了一条专线到同古,火车站就设在同古城东北两公里的地方。全城四条街道井字形交错,大有中国北方城市按经纬线设置街道,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韵味。

要打大仗了,全城百姓,尤其是当地华侨早已疏散了许多,留下老弱病残掩门不出。满大街军车往返,全是急匆匆跑动的中国远征军士兵。第200师少将师长戴安澜,科班出身,是国军中三十冒头这一茬儿高级军官中的佼佼者,深得蒋介石器重。他稳重地把师部安置在同古城内,让副师长和参谋长好好地守着,主要任务是组织供给、调遣预备队、救助并向后方转运伤员。自己的指挥所却搁在前方靠近阻击阵地,便以临阵指挥作战。他有这样做的道理,同古地处方圆三百多平方公里的盆地中央,几乎没有大一点儿的山势屏障。作为前进的基地尚可,如果是战略后撤,将是一个不易防守的地方。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拯救英军(2)

“师座,军部配属的骑兵团已经赶来,在城外等候命令。”参谋长走进指挥所报告说。

戴安澜喜上眉梢,丘陵地区打大场面的仗,骑兵快速出击有时候远比坦克来得快。他满意地说:“参谋长,你代表我去迎接军骑兵团,把他们妥善安顿在城南外那一片树林里。”

军长杜聿明想得周全,戴安澜心存感激,骑兵团应该是第200师与日军拼命的秘密武器了,得好生伺候着。城南林子周围有一些上好的荒草地,可以好好地喂一喂军马,蓄积力量。骑兵是攻击性兵种,用来打阻击显然不合算。再说了,坦克部队依然没有到位,万一急用非骑兵团莫属了。

中午的时候,有两架日机飞临同古上空绕了几圈,看样子是搞侦查的。

戴安澜心里预感战斗很快会展开了,亲自带领军部增派的两个工兵营,往200师布防的城南方向赶去。向南二十多公里是一片丘陵地带,又是曼德勒…仰光铁路必经之地,这里地势开阔,有平坦的缓坡,有前后错落的山包,实实在在是一个设伏阻击的最佳地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