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页)

而本书也有理由认为,王石和万科的“吸金石”效应,并不仅仅是“策略得当”一词能慨括的。如万科年均30%的复合增长率,以及万科“第一地产”的品牌功效,都可谓是核心因素。

有业内统计即表明,自1997年以来,万科累计分红派现金额连续多年在国内所有上市房企中居于前列。万科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更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同。2003年11月,万科与华能国际及*一同获得英国《投资者关系》(IR)杂志主办的亚洲区最佳投资者关系奖,这个奖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业界权威对万科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高度认可。

4。 股市上的“地产之王”

针对万科的上市,曾有一些评论性文章写道:“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不得不感谢万科作为第一家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充当的启蒙者的角色。万科上市不仅仅是王石的一种自我救赎行为,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更是开创了一条做大做强的路径,由此树立了房地产企业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标杆。”

赤脚到市值万亿之谜(5)

更有权威分析认为,“上市对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企业来讲,其重要性怎样强调也不为过。在当年的环境下,万科这样早上市确实具备一些高瞻远瞩的意味,也正是如此,才保证了万科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一条宝贵的资金渠道。”

而一些相关资料也显示,受到万科等一批公司的标杆影响,广州房地产界凭借“上市”的路径,迅速崛起了合生、保利、富力、碧桂园等一大批巨头,它们竟相效仿王石等前人走过的路子,借道资本市场壮大了自己。

这其中,发生在2007年4月20日的一幕至今令人印像深刻。就在这一天,广东地产商碧桂园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了。随即,便诞生了“130亿元的融资额,超过1300亿元的市值”。不久,这家上市的民营房企创始人之女,25岁的大股东杨惠妍成为中国最为年轻的首富。一时成为坊间竟相流传的话题。

再来看看万科近年来的市值变化。

2006年末,万科市值达675亿元,同比上升321%,股价全年上涨263%。进入2007年后,房地产板块继续成为投资热点。2007年5月28日,地产指数收于,累计上涨%,超过同期上证指数涨幅40个百分点。地产标杆——万科总市值更是突破2200亿元。到2007年10月底,万科一度成为内地及香港上市房企中市值最高的企业。

同一时期,证券类媒体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比较:2022亿元∶1376亿元!前者是按2007年8月17日收盘价格计算出来的万科总市值,而后者则是同期美国Pulte Homes、-ton、Lennar、Centex等四大房地产公司折合为人民币的总市值之和。其中,帕尔迪公司还被王石和万科视为自己学习的标杆。而就在一年之前,万科的市值还仅仅是亿元。

尽管谁都明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可当万科在如此短的时间就把它变为现实后,还是惊诧了圈内圈外的所有人。

如今来看,“市场上的房地产股明显出现了的泡沫”存在一定道理,但万科超越Pulte Homes也预示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基本面依然可期。

王石和万科管理层对此也有清醒认识。

万科负责对外宣传的人士曾对媒体公开表示,市值反映的是资本市场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不同的资本市场、不同的行业、同一行业在不同的行业周期、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获得的估值水平都可能有很大的差异。Pulte Homes公司作为一家有着57年发展史、经历了六个完整的房地产市场周期的房地产企业,在行业集中度高、竞争激烈而且波动的美国市场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市场份额,持续跑赢了大市,Pulte Homes公司对于万科的标杆意义一直存在,与其相比,万科在很多方面仍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至于未来,万科权威人士也认为,长期来看,受益于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以及大众财富的稳步积累,中国住宅市场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行业龙头,万科的净利润近年来保持了50%以上的复合增长,而随着中国住宅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高,万科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

在此,还有一点是需要笔者补充的,即相应时期的万科股价:根据权威资讯的统计结果,2006年8月7日至2007年8月30日,万科股价升幅为。

这表明,中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