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权利。而一心想要获得个人成就感的王石,盼望的似乎正是这样一个难得的舞台。

不久,一件事情更让他心生*。进入广东外经委的第二年,也就是1981年,王石所在处购买了两辆广州市面第一批日本铃木牌125CC摩托车,其中一辆就分配给了曾驾驶过5年汽车的他。于是,“我头顶安全盔,驾驶着红色铃木,在广州新建成的环市路上兜风,阵阵颤动的*袭上心头。”

只是,好感觉并未长久。尤其是一件本不算什么事情的小事发生,让天性好张扬的王石再次体味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压抑感。

事情发生在1982年春季交易会。一次,王石同科长安排接待一位重要的厂商,就在外经委主任宴请那位厂商的宴会上,为了活跃气氛,王石未经允许主动讲了一些轻松话题,赢得了外商“王先生干练”的夸奖。他自己也不免有了一些虚荣心的满足。据王石后来在自己的作品里回忆说,当时的主任和外商边吃边谈,也显得自在轻松,心情愉快。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爆发与死亡(3)

只是后来发生的一切让王石的得意感觉荡然无存。

就在那次筵席散后,那位科长把王石拽到了一边,严肃提醒:“你怎么把主任的风头都抢去了,还有处长、科长,哪轮到你表现?想想你平时的情况,是不是滋长着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枪打出头鸟’知道吗?要注意啊。”

对于科长当时的提醒,王石后来是这样说的:“在论资排辈的传统气氛中,我的自我实现、自我追求的工作表现欲受到了强烈的抑制。”

也许是人的高级动物特性,人类的情感才是丰富多样的,它的脆弱也似乎是天然的。

经历过这件事情之后的王石完全改变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自此,我上班不早到一分钟,下班到点前就收拾妥办公桌上的文件。只分配10%的精力用在工作上,90%的精力用在业余爱好上,如越野摩托车、乒乓球和象棋。”

然而,令王石大感意外的,是年终总结工作时领导对他的评价,“这样的人不培养,培养什么人呢?”

换了另一个人也许还会有一些高兴,但对于有一半锡伯族人血统的王石而言,90%的精力用于工作得到的是批评,10%的精力则换来了表扬和赏识,简直就是莫大的讽刺。

好胜的王石愈发觉得压抑,刚入职时的兴奋和得意之情已荡然无存。他想到了离开。

3。 朋友是自己人生的镜子

王石对这句话的体味也许要强于一般人。

日子过得很快,王石在广州已度过了6年的时光。这6年里,他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成了一个准父亲。同时,他还结识了两个对自己人生有着重要影响的朋友:一个是曾昭科,另一个是刘元生。我们不妨先来领略一下王石与这两位朋友的结交奇遇。

王石在自己的传记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学习外语期间,我结识了暨南大学外语系的主任曾昭科先生。曾先生有在港英政府警署任高级督察的生涯,对香港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环境了如指掌。跟他学习,无意打开了一扇了解香港社会的大门。

而后来媒体对王石的采访资料也都显示,曾昭科在接触王石后,便认定他(王石)“能成事!”

有资料表明,曾昭科素来以知识渊博、智慧超群著称。早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并到过牛津大学进修,后在港英政府警署出任高级督察,是当时港英政府里华人做到的最高职位。也许得益于这种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曾昭科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和制度、香港的组织结构、港英政府治理华人的方方面面,了然于胸。而人生的起伏不定,也让他在后来的某一天无奈卸职,回到了母校成为一个教员。

也许是人的天性使然,在那段苦闷的日子里,王石同常人一样,对于欣赏自己的人同样怀着好感,更何况这个人是曾昭科。后来有媒体资料表明,当王石了解了曾昭科的经历后,心里除了景仰之情外,也多了些兴奋。

自结识曾昭科以后,王石就常到他家拜访。据王石后来自己说,那段时间,他很享受每一次和曾先生的交流。而曾昭科也觉得王石是个智慧敏锐的人,他对这个年轻人的话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两人最终成了一对难得的忘年交。

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王石对这段友谊的欣慰评价。他认为,正是和曾昭科的充分交流,为他后来打拼深圳、较快适应市场经济,奠定了无形的坚实基础。正是这种内心深处的体味,王石后来每每回到广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