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1/4页)

山寨有一个大门,是由巨木矗立在地上形成的框架构成,虽然现在看起来有些陈腐,但也可以想象的出当年寨子风光的时候那种气势。

现在很多彝族同胞都已经到镇上居住,所以留在大山之中的已经不是很多,但因为一些传承,也有很多人不愿离开这些与之生命紧紧相连的家乡故地。甚至有些之前出去过后现在还要回来的。

房屋谈不上破旧,因为用木头和竹子搭建的房子都是那样,但偶尔还是看见了有一些房子是由砖砌成。

彝族在解放之前是奴隶制的社会,当时有很多汉族被抓到寨子里当奴隶,做苦工。这里是小凉山,还有大凉山,当初都是十分原始的社会。

中国解放之后,国家领导人就招了当时彝族的代表,黑骨头家族的族长去北京谈判,要求改掉奴隶制,放了抓去的汉族。

虽然当时黑骨头家族的族长当面答应了,但一回来他就变卦,所以在四川的这些山里便开始了彝汉之争,因为国家的支援,最终以汉族的胜利而告终。

在陶潜父亲教书的镇子上,还专门修建了一个炮台,专门为了防止彝族下山而建,所以就把彝族逼到了山上。

不过现在彝汉一家亲,这么多年都,都想处的十分融洽,也没有出现过十分恶劣的情况,虽然有时候有些小的摩擦,但大家都相安无事。特别是生活在山上的一些汉族农民和彝族,就像是一家人一样,不分彼此。

其实彝族是一个十分豪爽耿直的民族,彝族人崇尚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比起那些藏族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彝族也十分团结,只要粘得上一些亲戚关系的,对方出了什么事,一定会赶去帮忙。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彝族同胞们经常聚在一起,喝酒吃饭,有什么事情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商量帮忙。

陶潜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发生过一件事。一个彝族同胞被一个富家子弟看不起,被欺负了,被自己同胞知道了,竟然全校的彝族都聚在了一起,硬是把那个富家子弟狠狠的教训了一顿,让他道歉赔钱,虽然有些强势蛮横,但足以显得彝族同胞是多么的团结。

昨天听彝族小孩说今天是他们过年的第一天,所以陶潜他们也迫不及待的进入山寨。

虽然房子建的十分杂乱,但今天的气氛似乎十分的高昂,一家家都把桌子板凳挂摆到了屋前的坝子里。

桌子旁边放着几个巨大的木桶,现在彝家的人似乎还没有开饭,但张大山一看那几个巨大的木桶,便忍不住嘿嘿的笑了起来。

第五十八章 泡水酒,坨坨肉

PS:晚上两章一起发;大家投票推荐;收藏!求保底推荐票!

那几个木桶十分显眼,足有半人高,全是用不会腐坏的木头做成,因为每年都会用。木桶周身已经变得略带黑色,明显已经用了很多年了。木桶的下三分之一的地方是一个像水龙头一样的口,似乎是用来放里边的东西出来,但不像水龙头一样能开能合,现在正用一个木棒塞着。

这木桶便是彝家人装泡水酒的容器了,里面不是全是酒,而是粮食和酒在一起,因为用粮食酿酒的整个流程都在这木桶里边,有点像汉族的米酒。

现在的木桶里边,是酒和粮食的混合体,如果里边的酒放完了,还可以往里边加水,放一段时间过后又可以形成泡水酒,不过肯定没有第一次喝着那么纯,但第二三次的也不会差太多。当然,如果次数多了,那就没什么味道了。

现在很明显,这些酒桶塞得死死的,还没有开开,彝家的午饭明显也还没有开始。桌子已经摆到外面来了,几十家人,可以想象一会儿外边会是多么的热闹。

但现在外边却见不到几个人,因为都在家里忙碌,忙着做好吃的。

远远的看见了一个彝族小伙,似乎是出来抱柴禾进去的,张大山走了上去,问道:“请问根耳的家在哪里?”

那小伙看见来了几个汉人,眼神里带着一丝紧张,不过立刻回归了平静,毕竟这是自己的地盘,用着不是很规范的汉话说到:“根耳的家在那边,昨天也来了几个汉人,也在他家里。”

几人一听,顿时放下了本来有些担心的包袱,张娜他们果然在这里,几人谢过了小伙,往着小伙指的方向走去。

一家家彝家屋舍,外边都很安静,但从门口经过都可以听到屋里嘈杂的声响,大家都还在忙碌呢,为今天的午饭做准备。

“娜娜,你们在里边吗?”来到彝家小伙指的那座房子,林弱水大声叫道。

大约过了十几秒,张娜、王强、毛旭便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