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第一章24小时思考,才能8小时干好

一个人,在一个组织中扮演的角色是否重要,关键就看他主要负责的是〃事务型〃的工作还是〃思考型〃的工作;能力的高低,也主要从他所完成的〃思考型〃工作的成绩如何来判定。埋头于事务的员工,肯定是低层次员工,他只要做好上级分配给他的,方向甚至方法都已经明确了的工作就可以了。也许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也许他们工作熟练、态度认真,但他们只能成为一项工作所要求配备的〃人手〃,而不是能够有效掌控工作,更好完成工作,乃至于引领和开创工作新局面的〃人才〃。

1.用好你的8小时,那足够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是适用于三分法的,即8小时工作,8小时睡眠,还有8小时用来处理生活、娱乐等问题。

八个小时工作,一天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对于一个无所事事混日子的人来说,真是够难打发的了。还没上班就盼着下班,周一刚开始就盼着周末;一张报纸看半天,一件小事拖一月;领导在时一个样,领导不在时另一个样;对工作毫不热心,对工资非常热心……这些人,混在其中,也乐在其中。他们以为自己很聪明,能够〃哄〃住单位,〃哄〃到薪水。即使这个地方混不下去了,他们换个地方照样混。

其实这样的混是最愚蠢的。他们哄来哄去,最终哄的是自己。时间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他们的能力不进反退,事业毫无起色,再这么混下去,又能混几时呢?

而对于一个想做事、愿进步、渴望成功的人来说,巴不得一天能有25个小时,8小时?那怎么够!

在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除了人才,还有时间。在某些高档写字楼里,灯火彻夜不灭,人们带着睡袋和简单的洗漱用具,恨不得就在办公室里安营扎寨了。一边是追求高薪水、高报酬;一边是把一天中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加班熬夜,成了一个让很多人习以为常的事;工作狂,成了不少职场中人的代名词;抑郁、焦虑、过劳死,已经开始威胁许多人的身心健康。

据社会学家统计,8小时以外的工作,有大约30%确实是出于单位工作的需要,或者是由行业特点决定的,但70%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员工自身时间管理不善、工作效率低下导致的。也就是说,是我们自己延长了我们的工作时间。

。▲虹桥▲书吧▲

第2节:用好你的8小时,那足够了(2)

我在一家文化单位任职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多数员工都会在下班时间过后仍然留在电脑前工作。一开始,我对大家的〃敬业〃精神感到由衷的敬佩,慢慢地,觉得不对头了。就拿我这个部门来说,分配到每个人头上的工作量其实完全可以在8小时内就能够完成的,可是身为主管的我,承担的工作更多,最多拖个半小时也就能结束一天的工作了,可下面的员工却常常比我工作得更晚。于是我有意留心了一下他们的工作状态,发现:

1.早上来打开电脑后,他们开始吃早餐,一边吃还一边七嘴八舌地闲聊上班路上看到了一件趣事、昨天看的一部电影、前天买的一件新衣服……直到我这个主管发话了,他们才开始把嘴给闭上。后来单位制定了一项制度……凡是工作时间开始后还在吃早餐的,一律以迟到论处。有些人就开始抱怨,说根本没时间吃早饭,只好在单位楼下买了上来吃,单位没有人情味。他们不会想想,8小时工作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你用个人的生活来挤占工作时间,那么工作也自然会去挤占你的生活时间。

2.大脑一片空白,半天还进入不了工作状态。他们东摸一下、西蹭一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等他们终于找到事做了,一个上午差不多快过去了。

3.不急不急,时间还多的是。他们把工作放在一边,开始上网干私人的事情,浏览新闻、聊天、购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有时候心收不回来,他们干脆就放弃了今天的工作,给自己寻找一个搪塞上级的借口。

4.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常常干着干着,突然想起还有一件急事没有处理,又把手头上的事情放下来去处理。毫无章法,越干越乱。一天干了无数事情,可到下班时没有一件事做完。这些事情中有些固然可以在第二天继续进行,但有些却是不能延后的,于是他们只好留下来加班。

5.对于临时产生的问题没有预见性,结果自己的工作节奏常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