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页)

杯益寿酒,酒后谈兴甚豪。他当时的夫人是台大毕业,跟小女同班

同学,所以他才开玩笑,叫我小老叔。并且说何、白二老起身较迟,

他满载而归,可能他们尚在隆中高卧。果然第二天大家正进早餐

的时候,惠老已经带着他的战利品——三只竹鸡和七八只野鸭回

来了。他猎获的野鸭,似乎比内地所见小了很多。中午的野鸭大

餐,我回去斗六有事,未能一尝美味,错过一次口福,颇觉可惜。

前几天有一位好钓鱼打猎的朋友,听我说野鸭饭好吃,猎了几

只野鸭拔毛开膛,收拾干净送来。在原形毕露之下,敢情这种野鸭

比鸽子大不了许多,皮下一层脂肪,骨大内少,好像跟早年内地的

野鸭不太一样。我想野鸭渡海南来避寒,自然营养不良。这少壮

野鸭,仗着年富力强,能保残躯,已经是无上的幸运了。看着鸭子

不禁眼涩心酸,吃野鸭的胃口也烟消云散了。

北京的饽饽铺

民俗专家金受申常说:“北平最老的店铺,可能要算饽饽铺啦。

元朝入主中原,在燕蓟一带建立大都,依照蒙古习俗,郊天、祭神、

岁时杓稀,都得用牛油做的饽饽祗奉祭祀。建都伊始,一切草创难

周,宫廷尚未设置御膳房,于是这种祭祀的饽饽,一律交由点心铺

承制。后来内外蒙人民大量南移,食之者众,饽饽铺乃变成最赚钱

的生意啦。”

北京是革命军北伐成功之后才开征所得税的。筹备期间,第

一步先要弄清楚铺户的资本额,才能据以勘定课征标准。稽征人

员翻开陈年老账,发现最老的一家商店,是东城灯市口一家点心

铺,叫合芳楼,在元朝建都之初,他家就开张了。其次东四牌楼的

万春堂药铺、西四牌楼的酒馆柳泉居也都是元朝至正年间开的老

买卖。至于大家认为最古老的二荤铺隆福寺街的灶温,以及小木

作驰誉中外的样式雷家始祖雷发达,反而都是明朝万历年间才开

设的呢。

合芳楼有九间门面,丹楹碧牖,彩绘涂金,闪烁夺目,建筑设计

淡丽高古。庚子年间,八国联军进据北京,发现合芳楼古色古香,

所有外国人都喜欢在该处拍照,所以后来凡是到北京游览的观光

客,都要对着它拍摄几张照片以资留念。

本来最早饽饽铺只做牛油咸饽饽,专供皇家民间祭祖之用,所

用桌子跟大八仙一般大小,可是腿短而粗,质料厚重。丧礼用的则

剔金涂银,色尚玄黑,祭祖用的则丹漆藻丽宝相花纹,盛饽饽的高

脚铜盘镂空雕错,文采端庄。饽饽桌子分三、五、七、九四种,每层

又分二百块、三百五十块两类。这种饽饽用纯牛油烙制,放在供桌

上五六十天绝不起霉皱裂(当年尚未发明防腐剂,何以放在明处两

月之久能不霉变,令人不解)。

到了民国初年民间遇到亲友家有老丧,为示隆重,也有人送饽

饽桌子当祭席的。送祭席在灵前一供即撤走,饽饽桌子可以供在

灵前若干天不撤去。不过后来有人觉碍纯牛油饽饽有股子膻味,

撇下来就要抛弃未免靡费不切实际,于是跟饽饽铺商量改用花糕。

北京人向来有个不时不食的习惯,花糕要到了九月初一才应市,不

过您到饽饽铺订饽饽桌子,说明是饽饽桌子用的花糕,他们会欣然

开炉制作的。

据说饽饽铺到了明朝中叶,蒙古人又都北走蒙疆,就是留下来

的也都汉化,专卖牛油饽饽吃之者少,买卖实在难以维持,才添制

各种点心出售。初时以大八件,中、小八件为主,后来又添上卷酥、

桃酥、杏仁酥、棋子酥、鸡油饼、状元饼、椒盐饼、菊花饼、芝麻饼、玫

瑰饼、藤萝饼、火腿饼、喜字饼、福寿饼、花糕、油糕、槽子糕、芙蓉

糕、喇嘛糕等等。

到了清朝定鼎中原,北京的饽饽敬神祭祖,除了把元朝的饽饽

桌子加以改良,改称点子外,又添上满洲点心萨其玛、小炸食、勒特

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