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页)

的,既然不肯剃头,只好尽可能戴帽子来遮掩了。

《金凤缘》里舅太爷的那顶瓜皮小帽,似曾相识,可是一时想它

不起,后来有人提醒我,那不是中正机场陈列的外销品吗?不过以

帽子的高度来说,恐怕还是特别订制的呢!戏里总管、舅太爷、管

事头上戴的便帽,都钉有一方玉石帽正,要知总管在王府里虽然权

势不小,但究属执事人等,按例在府里当差之时,是绝对不准戴帽

正的。清末太监崔玉桂,是慈禧跟前仅次于李莲英的红人,有一年

夏天约了几位朋友到什刹海会贤堂吃冰碗消暑,一进门迎头碰见

泽大爷从里面出来,他看见崔玉桂纱帽头儿上钉着一方瑕玺的帽

花。泽公素来就厌恶崔玉桂矫揉奸猾,借着几分酒意,当面指斥崔

狂谬僭越,当场要把崔送到内务府杖责,幸好有同去朋友打圆场,

才不了了之。可见清朝末季执贱役的不准戴帽花,理法还挺严明

呢。

谈到称呼各王府的如夫人,不管有几位都称“侧福晋”,《金凤

缘》里有二福晋称谓,也是前之所无,而今有之。至于格格们管父

亲叫“阿玛”管母亲叫“额娘”,没有叫爹娘的,证之《四郎探母》,铁

镜公主对太后的称谓,就可思过毕矣。

我在旅泰期间,有几位新闻界朋友说:“台湾影剧观众有一种

好话多说,事不关己少惹麻烦的心理,明知演清代戏发型与事实不

合,顶多皱皱眉叹口气算了,反正是娱乐解闷,何必瞎操一份儿心

呢(其实冤枉了观众,对于发型问题报章杂志迭有论列,可惜言者

谆谆听者藐藐)!可是积非成是,下一代的青年人,根本不知道清

代服饰孰真孰假,影剧是写实的,跟京剧是写意的大有不同。盼望

岛内影剧界文化界注意及此,则台湾电视台的宫廷剧方能呈现在

东南亚各国侨胞之前。”

回到国来,看了《金凤缘》尾声,并且听宣传说请教了若干历史

学者专家,结果依然故我,使人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就

个人实际曾见过情形写点出来,至于人家能否采纳,那就非所敢当

了。

再谈清装服饰

自从我在《电视综合周刊》第二六三期,写了一篇《谈谈清装服

饰与称谓》后,有好几位读者写信给我,谈到两把头的燕尾问题,让

我再说详细点儿。早先两把头是用真头发梳,脖子后的燕尾,自然

也是用真头发梳了,后来两把头改用黑缎子假头座,燕尾也就跟着

改为假头发了。一些王公府邸讲究人家虽然改用假发梳燕尾,但

是用别人的头发来梳,心里总觉得有点腻味,差不多都是用自己真

头发,或者是自己家里头发多的人剪下一绺来梳,一则是用自己的

头发来梳坦然自在,二来是自己的头发粗细、柔软、光泽,前后能够

一致。

梳燕尾另有作坊,可是各王公府邸福晋格格们戴的燕尾,专门

有一种类似南方卖花婆能说善道的婆子们包揽下来,再交给作坊

去梳。这种婆子们整天串东走西,身上背着一个大百宝囊,什么胭

脂花粉,绣片针黹,花样鞋样,元宝底,花盆底,鞋帮上绣花,鞋底上

抹粉见新,甚至于绣花被褥枕帐,全堂桌帏椅帔垫她都无所不有。

东北城的生意归一个叫“荷包满”的婆子独占,西城有一个叫沈步

青(审不清)的包揽,只有南城外头,住的都是汉人,所以没有人承

应。据说燕尾作坊梳好燕尾,必须经过她们修改,才够款式大方。

她们瞧得仔细而且严格,指导作坊里师傅们衬里一定要用三三黑

大缎,一方面不致把旗袍后背蹭得起毛,另一方面左顾右盼比较圆

转自如。燕尾架子一定要用红绸丝,见其轻软滑润,缝燕尾中缝一

定要用上好黑丝线(有一个电视剧梳旗头类似燕尾用红丝线,那就

太扎眼了),头发在绸丝架上,要铺得匀称,梳得光滑。梅兰芳在文

明茶园双庆社时代,每次唱《四郎探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