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部分 (第1/4页)

范看着陈应,眼睛中充满了笑意,声音转柔道:“陈应将军,你也不要不好意思,我知道陈应将军是不怕死的人,便敬重陈应将军是个敢作敢当的英雄,我青州渴慕英雄已经并非一时一刻,只想要天下英豪好似百川入海绵绵不绝,不过人各有志,陈应将军若是不愿意加入到青州军中便算我桓范从未和将军打过赌,只给将军一刀痛快了事,成全千古之名如何?”

陈应闻言立刻抬起头来,不能置信的看着眼前的桓范,一时间不知道说些什么,过了好一会儿,才沙哑着嗓子道:“承蒙大人不弃,我陈应愿降青州,在大人帐下效犬马之劳。”桓范闻言哈哈大笑,满意的点了点头,一摆手便命令手下的士兵放开陈应。令人扶他起来。以手扶住陈应的肩膀,微笑道:“我青州军的将军犹如得到了一解剖荆州的利器,实在是令人兴奋呢。”

陈应这粗人被桓范一说,反而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顾着低着头傻笑。

桓范却笑嘻嘻地向他一指身后,陈应有点错愕地转头,结果发现身后的那些自己的士兵对着青州军仍然剑拔弩张,登时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有陈应在此;他地手下人当然尽数归降。毕竟这些人都是陈应从荆州带来的;每个人都是陈应一手训练的;对陈应的感情自然是非同寻常。

不到半个时辰;桓范大军便多了一万精兵;自然令桓范大为高兴。

等一切准备就绪这后。桓范便留下一部分军队防守安乐城;然后带着陈应;率领大军直奔郏下城而去。当然;两支军队并没有混在一起;而是一前一后;这是为了避免指挥不灵。更是计测的需要。果然,在陈应前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有孙静派来的斥候前来打探陈应大军的消息,陈应心中佩服恒范的料事如神,口中却对这斥候说安众城失,按照文聘的吩咐,陈应要出兵道鄧城去,为的自然是支援自己的老伙计鲍隆的大军。并且还说得到了确切的消息说安乐城的青州军将会不久之后赶往鄧城,支援那里的李严大军,以免腹背受敌。并且说自己就是知道了这个消息才迅速的向鄧城运动。并且让青州军发觉,故此希望孙静能够马上掌握时机,带领军队在半路上设下埋伏,最后样便可以令从安乐城中出发的青州军在追击部队伤亡惨重。那名斥候不虞有他,立刻带着这个消息回报去也。

恒范得知这件事情之后自然高兴,他便命令陈应大军继续前进。要他带着自己书信到了瞪城之后想办法联络李严,要他配合李严行事。想办法把鲍隆大军收服,最好的办法当让是劝降,这样青州军就又多了一层实力陈应万没有想到自己才加入到青州军中便会有独自作战的机会,不但大感意外,而且还对桓范十分感激,觉得唤反对自己这般信任,当然不能让桓范失望,心中生出了誓死相报的感觉,当下用力点了点头,神情激动,有点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他在地方也算是个实权派,但是因为出身的原因,很多人都看不起他,虽然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很多的时候并没有拿正眼看他,表面上看似乎是在俱怕他,其实却是看不起他,现在得到了桓范这般礼待,自然感激非常。桓范却在心中偷笑,他这么做当然不是故作姿态,而是发自真心的相信陈应,他早就看穿了陈应的忠厚性格,只不过桓范在想也许正是因为主上强烈的打击世家大族,所以陈应这个平民子弟才会这般容易亲近已方吗?桓范却不知道,这其实就是教化的作用,也就是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青州的众人虽然也有世家大族地子弟,但是因为太史慈一切从简地作风直接影响到了这些人,他们一般都是精神上的贵族,生活上的平民,这样一来,他们是最具有亲和度的,而且还会令人心折。陈应就是受到了青州全军上下这种气质的感染,没有装腔作势地色厉内荏,只有无可匹敌的泱泱大度,自然不会出尔反尔。

什么叫尔虞我诈?“尔无我虞,我无尔诈”,如此而已。于是,两支大军兵分两路,陈应前往鄧城,而哼范却留了下来,在半路上准备攻击孙静大军地软肋。

不出恒范所料,在陈应大军离开这里不久之后,孙静和文聘就率领荆州军出城来在通往安乐成的道路上进行了埋伏,耐心地等待青州军的到来。他们当然想不到自己信赖的陈应已经全军投降给了青州军,所以才会设下埋伏,在他们想象,不但陈应不可能骗自己,而且这种事情本来就是难如登天,兵荒马乱中消息最容易走漏,若是陈应投降给了青州军,至少会有来报信的人。

可惜陈应的军队是全员投降的,根本没有逃兵,自然也就没有消息走漏的可能,所以自然中了青州军的稳军之计。等到孙静的大军在一处地方准备就绪之后,桓范早就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