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部分 (第1/4页)

现在倒好,他们居然会提议要张济出任豫州刺史,那自己当然要大力反对了,而且反对地越激烈越好。否则怎能令他们想念张秀和自己水火不相容的假象?太史慈反对的理由是现在汉中战事吃紧,应该把张绣大军调回长安来,协助张绣大军攻打汉中和西凉。

这个提议令汉献帝又是一阵犹豫,对于他来说。若是张济回到长安来,只要张济张绣都忠于自己,那么自己就可以在长安占据优势。

但是问题是按照太史慈的说法,张济和张绣两人都不能驻军长安。而是要外出征战。这居心十分明显,显然是想要借和汉中与西凉军队的战斗来削弱张济和张绣的势力,这种事情汉献帝岂会允许发生?但是太史慈又是大司空,以他的身份说出这等话当然言之有理。而张济若是可在豫州立足的话,便可与自由发展,以他皇帝的名义招兵买马,而且粮草等物资可以自己自足,不用像回到长安之后一切事情还有仰太史慈者大司空的鼻息。

故此。汉献帝断然否决了太史慈地提议,下令张济为豫州刺史。此令一下,太史慈便不再争辩,毕竟现在和汉献帝还没有撕破脸,而且如果自己过于有恃无恐的话,说不定会让有心人怀到张绣的身上去,毕竟只有拳倾朝野的权臣才会那么干,既然打定主意要把张绣变成诱饵,那就不可半途而废。太史慈比较注意细节问题,想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因为做人不小心谨慎,总是在细节方面冒犯汉献帝,弄的连表面功夫都做不下去,才会给那么多反对他的把柄。

王子服等人当然是欢欣鼓舞,感觉自己赢回了一阵,更觉得事情并非完全控制在太史慈手中。

太史慈表面上当然是深深地失望,但是心里面却早已经乐开花了。随即,太史慈又提出了第二个提议:因为王允身死之后,大司徒一职无人出任,太史慈提议由管宁出任。

管宁的大名当然是天下无人不知,他不但是当世大儒,而且也是青州建设地真正主持者,时至今日,青州地繁荣天下有目共睹,在讨伐袁术的过程中,管宁更是亲自写了讨袁檄文,由此人来出任大司徒一职实在是实至名归。王子服等人没有想到太史慈竟然会有次提议;猝不及防下;他们一时之间也没有更好的人选;而汉献帝也找不到其他的理由来反对;何况自己刚刚从太史慈那里占了一个便宜;也知道自己不能太过分的触怒太史慈;更何况在他想来;一个管宁而已;又能掀起多大风浪?就当是给太史慈个面子了。故此欣然同意。

经过了一个早晨的斗争;太史慈和汉献帝在表面上达成了一种妥协似的协议;但实际上却是太史慈大胜而回。随后,太史慈又奏请汉献帝把太尉杨彪释放出狱,理由是“以示圣上地仁德”,汉献帝当然没有异议的同意。

不过汉献帝也有一个提议,那就是希望蔡文姬能够继续出任太傅一职,继续教授自己琴艺。这件事已经争得了蔡邕的同意,但是考虑到蔡文姬是太史慈的未过门妻子,所以汉献帝才来询问太史慈。

太史慈难道还可以说不行吗?两个人的婚姻也只不过是名义上的。自己何来权力限制蔡文姬的行动?汉献帝见太史慈同意;立时露出很少在脸上浮现的天真笑容。

不过一提到这事情;朝堂上的气氛登时轻松起来;毕竟这是风雅之极的事情。在这个时候;太史慈才有看出来汉献帝孩子地一面。

众人的一片说笑声中散去。

太史慈匆匆回府;想要把管宁出任大司徒的事情告诉管宁;谁知道管宁被许子将叫了去。正坐在一群名士之中谈笑风声呢;太史慈知道许子将是在给管宁造声势。想一想郭嘉今天就要走,太史慈便去寻郭嘉。希望和这鬼才多一些相聚地时间。

回到屋中,却意外地发现郭淮正在等自己,他为太史慈送来了各地的情报。先是益州方面送来的公文,不出太史慈和贾诩所料,张任和刘备回到益州之后便联合益州的世家大族发动了政变,因为军队尽在刘备和张任的手中,再加上刘焉的三个儿子都变成了人质,而且还有汉献帝回长安的消息,更有庞统位置谋划一切。故此这件事情进行的十分顺利,刘焉别无选择下乖乖的退位,随后便因为连气带病,一命呜呼。

他地三个儿子则被软禁起来。不得与外人见面。益州的世家大族的公文中称刘焉身为皇亲、实为国贼,自然是人人得而诛之,现在刘焉身死,益州无主。益州的世家大族联名表刘备为益州刺史。

太史慈知道。这件事情其实就是个形式问题,自己已无力阻挡这件事情地发生。然后就是荆州,太史慈在无意当中帮了孙策一个大忙,因为要应付前一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