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部分 (第1/4页)

郭嘉再一次“拒绝”了管宁的提议,郭嘉的理由很简单,曹豹的事情是徐州的事情,这件事情应该交由新上任的徐州刺史张昭来处理才对,所以管宁根本不应该向郭嘉要人。

而张昭的态度也很干脆:不交人。王允的信件也表示,徐州的大小事务一律交由张昭来处理,并且认为青州的军队应该退出徐州。

因此,郭嘉便命令青州的那五千人马返回青州。

这件事情在外人看来绝对是郭嘉脱离青州军的信号。

随即,新成立的徐州军开始在虞翻的组织下开始训练。与此同时。徐州的三大家族向张昭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再加上曹氏家族的所有物资,张昭开始修建城市,大兴土木。所有人都以为这是郭嘉在防患于未然,在稳固徐州的防御,准备日后和太史慈翻脸。

只有青州那些详知内情地人知道,郭嘉这么做只在准备对抗日渐变成敌人的曹操军。

莫忘记曹仁就在广陵!袁绍见到事情真的朝着自己期望和郭图所预料的方向发展在询问了郭图的意见之后。袁绍终于展开了全面的行动:为了讨伐袁术,开始了第二次诸侯同盟。

这一次,袁绍打得口号是“内惩家贼,外平国逆”。

可以说袁绍这一招玩的极为漂亮,可谓是一举夺得。首先,袁绍获得了整个袁氏家族的支持,要知道袁术贸然称帝这件事情已经把整个的袁氏家族放到风口浪尖上。袁氏家族原来是大汉王朝的忠臣,四世三公,门多故吏,原本就是天下人望之首,可是被袁术这么一折腾,袁氏家族声望大跌。

现在袁绍这么做实际上是在重新振奋家声,故此,袁氏家族对其当然是全力支持。而袁氏家族那雄厚的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对袁绍是一个不小的帮助。其次。袁绍再一次成为了天下的人望之首,再一次当选盟主,无论是在声望上还是实力上,对袁绍都是一个极大的帮助。而这也为袁绍准备对抗太史慈着了先鞭。

至少。这次同盟袁绍是受到了王允的委托。

现在天下没有皇帝,可以说朝廷地命令就是皇命,有了朝廷的命令。谁敢对袁绍等闲视之?即便是太史慈想要动自己也要先考虑清楚后果。

袁绍虽然经过了冀州两场大战的损耗,但是手下还是有一些人的。

这一次执笔写讨伐袁术檄文地人正是那个在历史上写讨伐曹操檄文的陈琳。

这个陈琳在檄文中把袁术骂得狗血碰头。袁绍的檄文一经传出,响应地人很多。

朝廷方面采取就近原则,既然张济大军原本在司州,那就派张济大军到豫州支援袁绍。

刘繇本来就是袁术的死敌,有了这个机会当然不会放过袁术。

曹操原本在江东征讨,但他绝对不会放弃这个增加自己声望的机会。于是命令一直在广陵驻军的弟弟曹仁加入到同盟军中。曹仁会同刘繇,在扬州的东面开始了对袁术的征讨战争。

刘表现在虽然自顾不暇,但是这么个落井下石的机会他是不会放弃地,因为和孙策的战事紧张,所以只拍了五千骑兵敷衍了事。

孙策更是没有选择,现在孙策急于和袁术撇清关系,所以也响应了这次军事行动,为了表示重视,孙策和周瑜亲自领兵渡江攻击袁术。张昭这新任的徐州刺史按照太史慈的命令,就坡下驴的参与了这次同盟,不过却没有派兵,理由是徐州现在自顾不暇,只能在精神上支持了。

袁绍岂会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现在答应讨伐袁术的人已经这么多了,也不差一个徐州。

对于袁绍来说,徐州的意义不在于参加同盟讨伐袁术,而在于把徐州变成一块令太史慈坐卧难安的心病。别说徐州分不出兵来,就是分得兵出来袁绍也会劝徐州退兵的。

最后一个参加同盟的人理所当然的就是公孙瓒。

一直以来,袁绍和公孙瓒就在一南一北地对付太史慈。

不过袁绍也不是对公孙瓒推心置腹,袁绍早就命令劫持太史慈母亲的袁霸等人一定要把太史慈的母亲牢牢地把握在手中,只要有太史慈的母亲在手中,以太史慈的为人,只怕在很长时间内会投鼠忌器。不过袁绍却偏偏没有邀请青州的军队,他的理由是张昭本来就是青州的官吏,虽然现在是朝廷任命地徐州刺史.但是也应该算是青州的人,既然徐州已经参与了这次同盟,那么青州再没有理由派另外的军队参与这件事了.

表面上看是在为青州着想,但是明眼人全都可以看出来:青州,被袁绍排斥在外了.

一直以来,风光无限的青州军居然会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