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 (第1/4页)

怯涝兑膊豢赡芸绻�獾篮韫盗恕�

到一百岁时,范·纽文到过三十多个太阳系,见识了上百种文明。比他见多识广的贸易者也是有的,但这种人不多。苏娜当然不可能是这种人。她龟缩在纳姆奇,抱着过去的计划不放。范见过的事物她是不可能见到的。苏娜有的只是书本和历史—来自远方的报告。

具有固定基点的文明不可能持之恒久,哪怕它有遨游太空的本领,终究逃不过灭绝的宿命。人类居然能坚持那么久,最后逃离地球,真可谓奇迹。对于智慧种族来说,灭绝之道实在太多。解不开的僵局、预见不到的失控、瘟疫、大气变化、重大变故,这些只是最显而易见的危险。人类这个种族历史悠久,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足以应付一部分威胁。但是,无论如何小心谨慎,一个科技文明本身便蕴藏着自身毁灭的种子。总有一天,技术发展会走到尽头,僵死了,接踵而至的各方政治冲突便足以引发整个文明的毁灭。范·纽文出生在堪培拉,那时的堪培拉还深处中世纪的黑暗之中。他现在明白了,导致堪培拉退回中世纪的灾难必定是比较温和的一种,尽管丧失了高技术文明,但当地人毕竟没有灭绝。有些世界,范一百岁之前去过好几次。有的时候,这一次与下一次之间隔着好几个世纪。他亲眼见到像纽马斯这种美好的乌托邦怎么退化成了人口爆炸的专制世界,昔日美丽的海洋城市变成了数亿人聚居的超级贫民窟。七十年之后,他又一次回到那个地方—一个只有一百万人口的原始星球,当地人已经成了野蛮人,住在一个个小村落里,涂着大花脸,挥舞战斧。惟一值得称道的只有一曲曲令人心碎的民歌。要不是那些民歌,那次贸易航行只能算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惨败。但跟许多彻底灭绝的世界相比,纽马斯还算幸运的。比如古老地球,自从人类向太空扩张以来,它已经经历过四次殖民,每一次都只能白手起家,在上一次彻底毁灭的遗址上重建文明。

寰宇间一定存在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每看到一个新世界,范便更加确信:自己选择的才是最佳发展道路。帝国。一个无比庞大的帝国,统治区域横跨银河,即使某个太阳系整体崩溃,对于这样一个大帝国来说,仍旧是一次可以控制的地方性灾难。青河贸易文明只是这个帝国的开始,它将发展成为青河贸易帝国……最后,一个真正的、君临寰宇的强盛帝国。青河是完全可能成就这一切的。因为它所处的地位十分特别。每一个被它视为客户的文明,只要发展到鼎盛时期,都会拥有极其发达的科学技术,有的时候,它还会将在它之前便存在过的文明成就向前大大推进一步。但是,只要它一灭亡,这些改进也就随之灰飞烟灭。这种事屡见不鲜。但青河不同。青河人永远在旅途上,耐心地采撷他们与之贸易的各个客户文明的精英。对苏娜来说,这是青河最伟大的贸易优势。

但在范看来,这种优势并不仅限于贸易。为什么非得把我们知道的一切都作为交易商品告诉客户?拿出一部分当成商品,这是对的。我们就是靠这个过日子。但是,让我们把人类全部文明的精华部分收藏起来吧一一由我们保存,为了全人类的福社。

这就是青河“定位器”的由来。有一次,范在特莱夫一伊特尔着陆。这里也许是他远航以来离纳姆奇最远的地方。当地人甚至连起源都不同于人类空间那些为人所熟知的地区。

特莱夫的太阳是那种很孝很暗的M级恒星。几乎每个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系里都少不了这种讨厌的小东西。几十颗加在一起,才顶得上一颗古老地球的太阳。但这些小玩意儿居然每个都有行星。这种地方的生存环境十分险恶,小恒星之间可供生存的生态圈十分窄校没有发达的技术文明,人类不可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但在人类征服太空的头几千年里,所有人都忽视了这一点,结果就是,许多这类世界被开发出来了。人类是多么乐观呀,认为他们的技术文明可以永远保持下去。后来便是第一次大衰退,数以百万计的人被甩在这种冰冻世界上—如果这颗行星处于该地太阳生态圈的内层,便是烈火世界。

特莱夫一伊特尔便是这类世界中的一个,跟大多数同类稍有不同,但生存环境差不了多少。这个星系的恒星有一颗巨行星,即特莱夫,它绕行恒星的轨道在该星生态圈偏外一点的地方。大块头行星特莱夫只有两颗卫星,其中一颗的大小与地球相似。在范抵达的时期,两颗卫星都有人定居。较大的一颗,即伊特尔,较为繁华。太阳的能量输出虽然不足,但特莱夫引起的潮汐以及和它相近所带来的热量弥补了这个缺陷。伊特尔有大陆、空气和液态海洋。特莱夫一伊特尔的人类文明经历过一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