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自序

几年来,到处漂泊,打工为生。因上学时对《西游记》略有感悟,自思心中,总有一部《西游记探微》来。所以利用业余时间搜集一些资料,才知道许多学者言《西游记》为证道,为求佛、为研学。如明清之间学者多误认为《西游记》为长春真人丘处机所著,故而《西游记》所言为合道。再如现时评论《西游记》又多划为阶级成分,纵所言如是,亦前言不搭后语,纵观百家之言,窃以李贽,鲁迅,胡适之评为最善。

《西游记》从唐僧取经的唐朝到明朝,历经几百年的演化过程,它的想象力是中国人民集体的智慧,他的财富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是属于世界的!在石庵著《忏(字上观下心?)室随笔》中讲:“《西游记》虽不足谓道书,然为一种寓言小说,余敢断言,惜时代相去已远,不知其寓言所在,且所寓者或一事,或数事,皆不可知,殊可叹也。”

按吴承恩生活年代,当时社会正处在“行伍日凋,科役日增,机械日繁,奸诈之风日竟,笑语相媚,妒异党同,蝇营鼠窥,射利如蜮”的世道中(吴承恩语)。况吴承恩有言:“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名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国史非余敢议,野史氏其何让焉?。。。。。。”(《禹鼎志序》)。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我的书虽然是在写鬼怪故事,实际上是记录社会,把讽刺寓于其中,我不敢议论当今朝廷,那么野史杂记我就当仁不让了。

我就从名著《西游记》中试着探微吧!于今世亦微有鉴戒寓焉!由于所搜集的材料有限,本人能力不足,史实如有疏漏不实,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

一部唐僧取经的传奇经历,经过唐宋元明近千年的经典传承,再到吴承恩手中的妙笔生花,成为一部译成几十种文字,流传世界的文学名著。如果说一千个人眼中一千个哈姆莱特,十三亿中国人眼中就有共同一部《西游记》:唐僧的执着,孙悟空的勇敢无畏,猪八戒的憨态,如来的法力无边,妖怪各自不同的性格等等都深深印在我们脑海,既要“探微”,就要了解它的每一个成长点滴。首先它取材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唐朝。。。。。。

“玄奘(602—664),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人,约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出家,因他困惑于译经讹谬太多,真伪难辨,不顾唐室的阻挠,以求实精神不远万里去天竺就学,(印度)。出国后,先被困在茫茫流沙中。‘口腹干燋,几将殒绝,’后至伊吾,被高昌王鞠文泰好意扣留,绝食始获释,以后玄奘持高昌王书信,以王弟身份,在叶护可汗等人保护下,历经四年始达天竺,摩揭陀国王舍城。玄奘先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学习五年,后又至仗林山,师兄胜军处学习两年,学识上大大提高,玄奘出国达十七年之久,历经五十余国,多次主持讲学,辩论。以其渊博学识震惊异邦。贞观十九年(645)玄奘远涉归国,受到唐太宗隆重礼遇,政府为他设‘译场’,他与门人窥基,辩机等用十九年时间翻译重要经论七十五部,约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并著有《大唐西域记》(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

西游记的演化过程之唐宋发展期

可见从真实的唐僧取经故事到《西游记》的神魔小说,从唐到明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玄奘取经的故事到此并未结束。唐宋民间艺人根据传说,掺进许多神话成份,形成一条主线,逐渐添油加醋进化成了以《西游记》为最高代表的文学成就。这就好比一个笑话里说的:一个人看见车撞死了一只鸡,告诉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告诉别人撞死一头猪,最后传成撞死一个人那样。当然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

生物知识告诉我们所有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历史也是向前进步的,究竟《西游记》的“进化链”是怎样的?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主要记载的是西域各国风土人情,地理方物以及沿途道听途说的见闻,据说《大唐西域记》也成了一部研究古印度的重要史料。玄奘归国后受到了唐太宗父子的隆重礼遇,为他开设译场,翻译佛经。“泽布中夏,宣扬圣业。”(见于《全唐文》)这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是一件中外闻名的事。另外,唐僧取经之事在《新唐书》、《太平广记》均有记载,唐人亦有诗称赞玄奘(见于《全唐诗》)。玄奘去世后,其门人慧立根据唐僧的传奇经历并引入了大量在异邦听到的种种神奇传说撰写了《大唐三藏法师传》。这在当时便广为流传。随着时间的脚步,这事传到民间,人民按着自己的愿望,加以想象,丰富发展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