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2/4页)

进口商品,首先进入了社会上有一定权势、或有一官半职的人家。不久后,国内建厂引进国外生产线,开始生产黑白电视机。至此,电视机才开始作为一种昂贵的大众消费品,逐渐地走进了普通百姓之家。

有一天,胡大海在外面与在生意上往来的朋友们喝酒。闲谈中,他从一个朋友口中获知这样一条信息:北方某省有一家“红光”电视机厂大批量生产黑白电视机,但因其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不长,其品牌还不为各地市场所熟知,因此其市场销售渠道极不通畅,厂家正为大量积压着的电视机发愁呢。说者本无心,听者有意。在酒桌上随便闲聊而得到这个情况,使他若有所思。这时,他的脑子飞快地转动起来,越琢磨越觉得有门儿:自己现有店面,如果能够搞来一批电视机出售的话,说不定还能挣上大钱呢。于是,胡大海在立即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当晚,在酒桌上与朋友们分手后,他就直奔火车站买了一张特快车票。翌日下午,他便提着简易的行李包,从容地登上北去的列车。

三天之后,胡大海风尘仆仆地来到某省“红光”电视机厂销售科。他毛遂自荐地提出为该厂代销十四寸黑白电视机,还不忘说起南疆市的市场上如何缺货的情况。最后,他主动向厂家许诺,保证在三个月内付清所有的电视机款。厂里供销科科长姓洪,五十出头的样子,头发花白,身材高大魁梧。他凭着多年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和眼光,感觉胡大海不仅能说会道,还是一个有能力、有办法的人。洪科长又将他的相貌端详了一番,心里已认定此人是可以信赖的,便低下头来仔细翻看着他前来联系和洽谈业务的有关手续。胡大海见状,赶忙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与他套着近乎,还自吹自擂自己是商店经理。由于当时该企业的销售渠道过于死板、单一,以至于大量生产出来的电视机堆满了厂里所有的仓库。洪科长发现他的商店是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营业执照,便放下心来,终于拍板同意了胡大海提出代销电视机的合作要求。当天下午,双方签下了一纸黑白电视机的代销合同。就这样,没给厂家一分钱,得到了电视机的代销权。之后,胡大海自己掏钱到火车站办理了有关托运手续。前后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厂里给的一百台黑白电视机被他分批托运回了南疆市。

胡大海真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的全不费功夫”。尽管事情的开头异常顺利,可这一笔买卖的生意经,其实真不是这么容易高声朗读的。半个多月过去了,店面里摆出来的电视机却仅售出三台,销售出人意料的冷落,把一直处于兴奋状态的胡大海愁得满脸皱纹,唉声叹气,开始暗自抱怨起自己先前的轻率和鲁莽了。

当时的情况是,市面上的国营商店大都只出售仅有的几个国内知名品牌的黑白电视机,但因其价格相当昂贵,而当时人们的生活收入水平又普遍很低,零售的日销量并不是很大。一台十四寸黑白电视机的价格,大都在三百五十元至四百五十元之间,而这毕竟不是大多数老百姓家庭能够很轻松、一次性就可甩出来的数目。

这一天,街坊邻居的一位老头儿来到胡大海商店里买东西。宋老伯已六十好几了,但身板硬朗,能吃能睡,精气神十足。他原是市建筑公司的一名老工人,早些年已经退休了,如今正在家里养老呢。他先是买香烟、散装白酒、食盐等东西,然后来到摆放着电视机的柜台前,站在那儿左瞧右瞅看了很久,不时地伸出那满是老茧的手摸一下那台电视机的外壳。心里涌出的一种强烈渴望,竟会使他一时爱不释手。

“呵,好东西呀。”宋老伯不禁自言自语地说道。

“宋伯,怎么样?”胡大海接待完店里的其他顾客有了空闲,走过来招呼着他,说道:“你老也抱一台回去看看?”

胡大海从裤袋里掏出一盒进口的良友牌香烟,递了一支给宋老伯,还替他点上火。这时候,两人就坐在店里的木板凳上随意地闲聊了起来。

第八章 物换星移(之下)

“胡老板呀,这电视机我是真想买一台,可我手头上哪儿有这么多钱呀,”宋老伯似乎有什么想法,但几次都欲言又止。他坐在那儿大口地吸着烟,不时地在胡大海的脸上瞅一眼。最后,他还是决定把自己的主意当成一回事,很认真地讲了出来:“胡老板,你看我们能不能商量一下。你卖的电视机三百八十元一台,与国营店卖的比,倒也不算贵。不过,我现在手头上的现金不够呀。你看这样行不行,我先付给你二百块钱,你先让我抱一台回去看,剩下的一百八十块钱,我每月还给你二十五元,七个月内我保证付清全部欠款。嘿嘿,你看这办法可行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