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远道而来的流民 (第1/2页)

进入袁熙领地的流民,经过登记后,被组织前往凉州,当然一路上的吃穿用度袁熙都会提供给他们,保证他们不会冻死和饿死。 尽管这样,还是让流民感觉有些担心和害怕,害怕被当做牲口卖掉。凉州远在西北,他们其中有些人是知道的,然后在人群中一传开,便引起了一些骚乱。 “唉,看来外面的传言也不真实,这晋王袁熙也没办法安置我们,还要被送到什么西北凉州,听说有千里的路途,我们被卖了也没地方说!”有人大声说道。 此时武卜已经把官吏发放的粮食收拾好了,并换上了发放的新衣,听到这样的言论出来反驳道,“晋王说了,会给我们吃的喝的和用的,还有这衣服穿,试问我们走了一路遇到的所有官员,究竟哪个给我们这么多东西?况且就算卖了我们,恐怕也不够这千里路途中给我们的吃穿用度花费的多吧!” 众人一听确实,尤其是他们嘴里还吃着袁熙官员们发给他们的面饼,那可是上好的细粮面饼。手里还提着新发的衣物,还没来得及换上。 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武卜对这种拿了别人吃的还骂人的人就很嫌弃反感,但是可能是被欺负怕了,众人有这样的反应也正常,武卜几句话消除了大家的担忧。骚乱自然平息。 县令对武卜很赞赏,想要留下他来任职。武卜说,“谢过大人,我想跟着他们一起去凉州。” 县令想了想也明白武卜的意思,一来都是乡亲大家在一起不会孤单,二来如果武卜留下来,能够说服众人的人不在了,那这些流民可能还会骚乱。 “你叫什么名字?” “草民叫武卜。”武卜说着蹲在地上用手指头把名字写了下来。 “你识字?” “不,是父亲教我的,我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嗯嗯,不错,会写自己名字也不错。等到了凉州,那边有了学堂有空可以去学堂学习一下,对自己有好处。” 武卜以为县令和他开玩笑,说实在的,家都还没有着落,怎么突然会提学堂的事情,在武卜 印象中,能进入学堂的只有贵族子弟才有的特权。所以武卜也只是点点头应付一下。 县令让文吏给武卜做了一个牌子,一面写着武卜的名字,另一面写着优秀两字。这牌子是各地郡县都有的特制牌子,上面有县署名称刻印,做工精美,其实和官员文吏他们用的身份铭牌差不多,只是没有明确的职位罢了。 武卜见到上面有自己的名字,其他的字他也不认识,但是觉得只是县令大人亲自给的,一定是贵重物品,就小心谨慎收藏起来。 “没事,这牌子你就经常挂身上就好。”县令看武卜把牌子收起来无奈笑道。这牌子就是用来展示的,收藏起来他给这牌子的用意也就白费了。 武卜听从了县令的建议,把牌子挂在腰间。 很快袁熙派来的凉州一个郡的文吏把这群人带到凉州去。 这个郡就是敦煌郡。敦煌郡是凉州最西面的郡,新发现的硝石矿也是在此敦煌郡内发现。敦煌郡虽然在凉州最西面,境内也有不少沙地,但是也有几条河流,有党河和疏勒河,有两处湖水,其中渊泉是凉州仅次于居延泽的第二大湖,敦煌城北面党河的终点也是一个湖。 有水的地方就有土地,有些甚至是因为没有人居住,长满荒草,没有开垦出来。 正好可以把无处安置的流民放到这里来。 过了一个多月流民从豫州来到凉州敦煌。一路上他们确实没有遭受饥饿和寒冻,袁熙所派的官员给他们安排的很好, 这些流民途经司州雍州见识到袁熙治下欣欣向荣的农村景象既惊讶又羡慕。他们一路甚至有其他村民主动送他们吃的和衣物,这些流民来到敦煌的时候,不仅没有路途遥远而变消瘦,反而都长胖了不少。 武卜只是感叹道,这也就在晋王的领地内才有这种情况出现,别的地方不可能。 对于凉州的环境,这些流民就是对这里的天气有些不满意,其他还勉强接受,天气比较干燥,可能需要多喝水。 李大壮不仅负责粮草物资,还协助当地郡县的官员安顿流民,资助贫民的事情。正好他把物资交付给蒙起军后,就碰上武卜他们需要安置。 “大人这些流民怎么安排?” “嗯,上官的意思是要他们先从事挖硝石的事情,当然这些事情自愿,报酬是按挖的重量来结算。挖十石硝石,可以领一石粮食,挖满一千石的量后,可以免费送四间的房子一户。每天不限制时间,可以随意选择劳作时间,但是最好是白天,晚上寒冷风大,没有富足的灯油照明。还有就是可以在党河湖和城东北瓜州开垦荒地,拥有他们自己的耕地!”敦煌负责安置流民的官吏说道。 李大壮觉得这个挺不错的,要是以前的李大壮说不定都心动了,不过现在他已经在老家有田有房,财物丰厚衣食无忧,所以并不会受到诱惑,倒是很乐意帮忙,就帮助负责的官吏做宣传。 流民听了这些觉得是天上掉馅饼一样,男女老少都想着能做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