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部分 (第1/4页)

客们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他们都在考虑自己的政治生命何去何从。

随即,汉献帝在朝堂之上召集长安城地群臣。当群臣到来时。长安城的军队已经尽数落入到太史慈的手中。虽然在收编的时候偶有抵抗,但是在王凌和王晨还有郭淮的“劝说”之下,这反抗被迅速地破灭。至少在表面上停止了对抗,毕竟现在皇帝“掌权”,王允身死,而且身败名裂。若是抵抗的话便是叛贼。

汉献帝当然明白自己的立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命令太史慈总管幽州,并州,青州,徐州,充州;翼州六州的事务;并封之以大司马之职。同时命令太史慈专事征伐,解决幽州地边疆之患和豫州扬州北部的战事。

当然还有其他一系列人员调动和大臣任命。这其中当然包括长安城守军一些列下属军官的任命,这些人在名义上当然只接受太史慈这大司空的指挥调动。

这道命令一下。太史慈名义上的权力立时激增,这等于说在六州之内太史慈就是个土皇帝,不说别的,至少六州地刺史自己可以随意更换。

更何况这大司马一职了,立刻使得太史慈变成大汉最大的军事长官。可以调动天下兵马。现在天下大乱,汉献帝又令太史慈专事征伐,这等于把随意杀人的宝剑放到了太史慈的手里,可以说汉献帝对太史慈的恩赐已经到了极点。

不过太史慈却并不是十分开心,他再一次发现,自己绝对不可以放松对汉献帝的警惕。尤其是汉献帝当着这许多臣子的面给自己这般大的恩宠之后。这些时日,太史慈只顾得对付王允和解决长安控制权的问题去了。早已经把这汉献帝抛到了脑后,他实在没有想到汉献帝会此时摆自己一道。虽然自己可以化解,但那要过一段时间才可以,现在自己唯有隐忍不发,让汉献帝得意一段时日。

在朝堂上众人的祝贺声和羡慕声中,太史慈无奈地和其他接受任命的大臣跪倒谢恩。

不说汉献帝对其他人的人事任命有拉拢人心之意,就说汉献帝对自己名不副实的封赏,就令太史慈心生不满,对汉献帝心生警惕。

的确,从表面上看,自己受到了天大的恩宠,可仔细一想,这又算怎么一回事?

“总管六州事物”,难道在这之前自己就没总管六州事物吗?这六州的官员哪个不在自己的调配之内?

还有那个大司空一职,更是鸡肋得很,“掌管天下兵马”?兵荒马乱之中,自己能长官的就是自己的部队,再加上眼前这刚刚收服的长安的军队而已,又哪能掌管天下兵马那?

中央集权的松散乃是东汉建立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的问题;可以说东汉自建立起就从没有真正意义的完全控制天下兵马的;更何况是现在呢?难道自己可调动曹操又或者孙策的兵马吗?

若是可以的话;那天下也不会大乱了。还有那个专事征伐,说得更是语焉不详,就现在看来,袁绍和长安地区都需要平定,可是汉献帝并没有说在消除这些势力之后,这些地区归谁来支配。到底是太史慈呢?还是另外派人出任州郡的刺史或者是太守?

诚然,作为大汉的臣子来说,太史慈的权力实际上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实在已经是荣耀到了极点,但是作为一个要改朝换代的人来说,汉献帝的这些所谓恩赐不但对太史慈作用不大,反而还是一种变相的消弱。可以想见。汉献帝今天对太史慈的封赏不日就会传遍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到时候谁不知道汉献帝不把太史慈当成是肱骨之臣?在人们的惯有思维中自然会认为太史慈就是大汉朝廷忠臣的代表,确认汉献帝的地位更是太史慈和已经死去的刘虞共同倡导的。可以说太史慈的声望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由此而来。若是太史慈日后对汉献帝稍有不敬。那么天下的舆论就会把矛头齐齐指向自己。这个中滋味实在不舒服。更不用说自己想要改朝换代的想法了,叫别人知道了更是大逆不道,到这时太史慈才真切地体会到曹操当时的辛苦。

哎,说穿了,还是权力和野心在作怪,汉献帝现在这么做根本是自己将了一军。其他事情可以姑且不论。就说即将要结束对袁绍的豫州之战,在自己打下豫州后,汉献帝若是另派一人作豫州刺史难道自己可说不行吗?只怕自己才一反对,就会有人支持自己恃宠生娇,以下犯上,大逆不道。

坦白说,太史慈倒不大在意皇帝的位置,若是汉献帝乃是一代明君那也无妨,毕竟皇帝这个活要想干好。那是在是天底下最难地职业。但问题是汉献帝根本无力解决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问题,自己改朝换代并非是理想的结束,而恰恰是自己斩断这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