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文坛论战的兴起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究极原创世纪

在这场有关新诗的论战中,郭沫偌以失败而告终。

这其实是文坛新旧两种力量的第一次交锋。

当然,这个“旧”指的不是像鸳鸯蝴蝶派一样的老派文人,而是同样提倡新文学的两种力量,或者说是五四运动以前和五四运动以后。

在北平,胡拾和鲁讯都是新文化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他们是精神领袖。

在胡拾身边聚拢着一批有欧美留学背景的文人,比如陈锡滢和徐至摩,他们后来创办了《现代评论》。

而鲁讯身边的人则大多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或者是他的学生,这就是文学研究会的班底,包括后来的语丝派。

不过此时新文学刚刚开始,众人想的是如何把新文学发展起来,没有那么多的矛盾。

两个圈子的人物交互往来,颇为和睦。

随着新文学打下了根基,站稳了脚跟,由于教育背景和政治主张的不同,矛盾开始激化,这是二三十年代文坛论战兴起的主要原因<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打江山的时候大家齐心协力,一旦打下了江山,就开始争权夺利了。

就在双方矛盾将要激化还没有激化的时候,突然从日本冒出来一个创造社,想要在新文学的领地分一杯羹,且大有挑战前辈的架势,太过于嚣张。

这如何能忍?

只是郭沫偌针对的是林子轩,如果林子轩自己都不出头,那其他人也师出无名。

好在林子轩没有让人失望,果断进行了反击。

如此一来,他们就能给这个新兴的创造社一个教训,分分钟告诉他们怎么做人。

不说周氏兄弟和郭沫偌本来就有矛盾,也不说胡拾和林子轩是校友,只说此时文坛的大环境,郭沫偌的做法就得罪了北平的文坛。

这也是后来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死磕的原因之一。

林子轩不像郭沫偌,背后有创造社,背着一个靶子。

他没有派别,既和胡拾是校友,又得到了周氏兄弟的力挺,支持他的人自然不少,关键是他自身有才学,写出来的诗作质量上乘。

如果他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也不会有人出言支持了。

这场论战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虽然创造社成员,如成仿伍、张资评等人力挺郭沫偌,可惜被淹没在批评的大潮中。

最终,郭沫偌黯然返回日本,这场论战才渐渐平息。

通过这场论战,林子轩做实了新诗奠基人的称号,文坛也算有他这号人物了。

上海私立复旦大学甚至邀请他到学校演讲,任客座教授。

这是民国时期的一种普遍现象,大学会邀请一些社会名人,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才到大学讲课。

客座教授不占用学校教师的名额,也不用按时上课,按照上课的次数付费。

一般来说,一节课大约五块到三十块不等,要看受邀请者的名望而定。

林子轩答应了邀请,却没有时间去讲课。

他其实并不怕讲课,就算不讲新诗,也可以讲讲《三国演义》,或者是《红楼梦》。

他在后世喜欢看《百家讲坛》,对易仲天的《品三国》和刘新武的《揭秘红楼梦》很有兴趣,每期必看。

等到有时间的时候他可以用来冒充文化大师,当然前提是他要仔细研究一下这两本名著,否则很容易露馅。

林子轩正在忙着创办电影公司,首先是购买拍摄器材。

在这个年代,电影拍摄器材被垄断在外国人手里,他又不可能派人到国外购买,只能让上海的洋行进行代购<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洋行是指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商行。

在18世纪60年代兴起散商贸易,随之产生外商代理行号。

1840年以后,外商在中国的洋行日益发展,是外国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工具。

在1911年之前的16年当中,包括棉纺、采掘、冶炼、食品、造船等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外资企业共计120家,资本额近1亿元。

有的企业资本在百万元以上,某些企业资本甚至超过千万元,数额之大,表明了洋行企业在中国各个地区或行业中的垄断地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