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黑名单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究极原创世纪

为了阻止《甲午风云》的放映,在随后的几天,日本人使用了各种手段。

比如让日本浪人到戏院捣乱,发动舆论攻势,甚至指使公共租界的巡捕查封戏院等等。

此时的日本人还没有强势到让日本军舰上的士兵进入租界的地步。

相对应的,经过报纸的热炒,旅顺大屠杀的消息传播开来。

首先发出声音的是学生,以复旦大学为首的学生组织游行示威,要求调查旅顺大屠杀的真相,为遇难同胞举行吊唁活动。

这个倒不是林子轩的安排。

复旦大学戏剧社的学生参与了电影演出,感触颇深,这才举行了游行活动。

林子轩呼吁上海各界人士支持重启对旅顺事件的调查,还原历史真相。

不少爱国的进步团体纷纷声援,造成极大的声势,形成了一股舆论风潮。

1月4日,他接到了美国大使馆和法租界当局的正式公文,要求在租界禁止放映《甲午风云》,理由是那段旅顺大屠杀的情节与事实不符。

看来日本人和西方人私下里达成了协议。

林子轩懒得辩解,他早有准备,拿出删节版的《甲午风云》继续放映。

你说那段内容不行,我删掉就是了,绝对配合。

但只要这部电影继续在影院放映,观众看到《甲午风云》就会想到报纸上的报道,即便电影中没有了旅顺大屠杀的情节,他们还是会联想起来<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而且,他会在片头加上一段说明。

“由于日方的强烈抗议,本片内容有所删节,如给您的观影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看到这段话,就算是不了解前因后果的观众,也会产生好奇心。

日本人为什么要抗议?未删节版是什么样子?

就好像是*一样。有时候,越是看不到。观众越会好奇,如此反而能起到宣传的效果。

日本人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没想到还是阻止不了消息的扩散,舆论风潮已经形成,他们只能在报纸上混淆视听。

这一次,他们没有状告林子轩的电影公司。

这和《津门大侠霍元甲》不同,日本医生害死霍元甲没有真凭实据,日本人不担心闹出什么大事来。这次他们只想着尽快平息舆论,把事情压下去。

如果他们状告明星电影公司,势必引起更大的风波。

日本方面绝不希望重新对旅顺大屠杀进行调查,他们只想着掩盖真相,歪曲事实。

租界内的西方势力冷眼旁观,上海华界的政府因为北伐军自顾不暇。

这就成了林子轩和日本一方的博弈。

正因为如此,林子轩才发现日本人在上海经营出来的一张巨大的关系网。

短短几日,为日本人做说客的社会名流就有几十人,涵盖了上海的各行各业,更别说其他不太出名的人物了。

这些人不一定都倾向于日本人。但两者要么有利益关系,要么有人情关系。

这些上海的名流非常不理解林子轩的所作所为。

在他们眼里,旅顺大屠杀是三十年前的旧事了。是清政府的罪责,如今早已改朝换代,还翻这些旧账做什么。

难道还要日本人赔偿不成?

不说事情的真假,实在没必要因为三十年前的往事和日本人闹翻,完全不值得。

所以,他们认为林子轩有病,和苏联人闹,和日本人闹,就不能消停会。

你真以为这两大强国不敢动你么?

林子轩倒没有这么自信。他虽然有名望,不过日本人要真想刺杀他并非难事。

在民国时期。遇刺的名人有不少。

1913年,宋教任在上海北站检票口突遭枪击。随后不治身亡。

1931年,宋子闻在上海北站遇刺,他的秘书被打死,他侥幸逃过一劫。

1934年,《申报》总经理史量材从杭州回上海的途中遇刺身亡。

这都是颇为有名的人物,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在这个混乱的年代,没有人绝对安全<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日本方面之所以没有刺杀林子轩,一来的确是顾忌他在上海的声望,包括和各方的关系,第二个就是林子轩以往没有触及到日本人的底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