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究极原创世纪

林子轩看到妹妹来找他就有些头疼。

林晓玲回国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刚开始倒是合家欢喜,毕竟女儿两年没有回来,自然要好好的庆祝一番。

但随着相亲次数的增加,家里是愈发的不得安宁。

林家在上海滩是有脸面的家族,为女儿选择的相亲对象也是门当户对。

不是书香门第,就是豪门之家,即便比不上上海滩的顶级家族,也拥有不小的财富。

林晓玲却一概给拒绝了,不是嫌弃那些人太过保守,就是说他们没有志向。

这正是喜欢一个人不需要理由,拒绝一个人却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

一次两次还可以理解,次数多了林家也不好交代。

要是传出林家眼界太高的风评,对林家的声誉会有影响。

于是,家里开始吵闹起来,林子轩只好四处避难,不愿意回家。

好在前些日子林晓玲安分下来,想要做点事情,她选择了一个研究课题,那就是用西方的新闻理论系统的阐述中国新闻行业的历史。

林子轩一听就愣住了,你的心也太大了吧<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他从事新闻行业,知道这件事的困难程度,历史哪里有那么好写,如果只是泛泛而谈,倒没有什么,想要深入挖掘,详尽叙述可不容易。

1815年,中国第一份近代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问世,由英国传教士创办。

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华人为对象的中文近代报刊,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的发端。

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

这一百年来,仅仅是上海一地就先后出现了数百种报纸,更别说其他地区了,有的报纸很快消失。有的报纸一直延续至今。

光是搜集资料就要耗费数年的时间,还要从中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分门别类。

而且。中国的新闻行业牵涉到国家的变迁,政治的博弈。还有外国势力的插手。

情况实在是太复杂了。

想要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研究,不只是耗费时间的问题,还需要有这个能力和学识,否则弄不出像样的东西来。

不过林子轩没有打消妹妹的积极性,能够让她有点事情做也好,家里会安宁很多。

他把妹妹介绍给了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的会长戈公震。

戈公震是上海著名的报人和记者,在新闻行业颇有声望,出生于1890年。江苏东台人。

他在1913年来到上海,先是在书局做学徒,后来成为《时报》的总编辑。

1921年,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成立,戈公震是首位会长。

此人对于新闻行业的历史知之甚详,先后在上海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讲授新闻学。

不要奇怪这些大学的名字,它们大多是民办学校,说难听点就是野鸡大学。

这些大学的毕业生很难得到国外大学的认可,不像是清华和北大那样具有知名度。

这个时候,戈公震花费数年之功编写完成了《中国报学史》。较为全面的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可谓是一部难得的学术著作。

这让林晓玲极为郁闷,原本自己兴致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却发现人家已经做完了。

戈公震非常大方,他把还没有出版的书稿给林晓玲观看,希望这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高才生能够提提意见。

在中国的留学生里,学习新闻专业的并不多见。

林晓玲看完之后,结合她在西方学到的新闻理论,还真的提出了几点建议。

《中国报学史》史料丰富,却不够系统,研究的不够深入,没有形成理论性的东西。

戈公震接受了这些建议。他并没有学习过新闻理论,都是依靠自己不断的摸索。

和林晓玲交谈后<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他决定前往西方各国一趟,抱着学习的态度考察各个国家的新闻行业。看看外国人是怎么经营报业的。

如此一来,林晓玲又变得无所事事了。

她除了加入了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外,再次陷入相亲的死循环之中。

作为哥哥,林子轩对此爱莫能助。

林晓玲这次来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