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中国制造的超级英雄们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究极原创世纪

1923年10月8日,上海十六铺码头。

一艘从日本而来的客轮驶进了码头,从里面走出来的是伤痕累累的华工,这些人是在日本大地震期间幸免于难的中国人。

这些华工走上码头,忍不住痛哭流涕,让码头上欢迎他们的温州同乡愕然不已。

于是,日本在大地震期间借机残害华工的消息就此公诸于众,舆论一片哗然。

想想当时上海各界踊跃为日本募捐的情形,想想当时新闻媒体煽情的报道,这一巴掌狠狠的打在了中国人的脸上。

10月18日,中国驻日代办张远节来到上海,还带来了一个日本谢赈团,答谢中国对于日本的捐助<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上海记者就华工被害一事质问日本代表,张远节还为日本开脱,日本代表则矢口否认。

答谢会上的交锋见报后,新闻媒体大受刺激,抗震援日的热潮一变而为抗议日本屠杀华工,纷纷指责日本仁义道德沦亡殆尽。

日本对此先是死不承认,随即承认这只是误杀:地震时韩人暴动,群情愤激,误伤华人。

而且,日本政府对国内新闻实施封锁,不准许报纸报道此类消息。

在上海,不少人回想起当初林子轩的反常举动,不由得猜测难道林子轩已经预料到这种情况出现,才做出那种突兀的举动。

林子轩身边的人问过这个问题,但他却没有回答。

对于日本,还有什么好说的,就算是发生了这种事,还有不少中国官员为日本开脱,认为这只是误会。中国和日本是友好邻邦,不要因此影响邦交。

对于这样的国家,他实在是无话可说。

这时候。赛珍珠把翻译好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寄给了林子轩。

林子轩看了看,赛珍珠的翻译基本上符合原意。或许因为是女性,用词较为典雅,稍微削弱了这部小说的嘲讽精神。

她笔下的主人公虽然仍旧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却多了一些让人伤感的东西。

翻译很多时候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绝不是照葫芦画瓢,那不是一位好的翻译家,只要能够准确的表达原著的精神,适当的语句调整是允许存在的。

而且。翻译的作品往往会带上翻译家的痕迹,有翻译家自己的东西融入进去。

林子轩对此并不排斥,他并非一定要还原原著,那没有多大意义。

在文学创作上,同一级别的作家其实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只是在题材的选择或者擅长的领域有所不同,或许赛珍珠这一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更为出彩也不一定。

他把这本小说寄给了美国的彼得逊律师,请他代为找出版社出版。

和这本小说一起寄出去的还有几本漫画,漫画的主人公叫做克拉克肯特,他还有个名字叫做超人。

在历史上。《超人》出现于1938年,被刊载在《动作漫画》的创刊号上。

《超人》的创作者西格尔和舒斯特是中学同学,两人都是科幻迷。

他们在学校里自办过刊物。写了一个叫做“超人帝国”的故事,讲述一个极度聪明的光头教授凭着他的头脑作恶的故事。

一家公司对他俩的作品表示兴趣,于是他们创作了一个全新的完整故事。

那就是现代超人的雏形:外星毁灭,遗孤逃生,来到美国,他有着了不起的能力,为保护普通人而战……

他们给这个故事取名叫做《超人》。

然而,在随后的几年内没有一家出版社对他们的作品感兴趣,他们穷困潦倒<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1938年。他们的漫画得到了国家联合出版公司的关注,这是一家新兴的漫画公司。也是dc漫画公司的前身。

于是,《超人》发表在《动作漫画》上。西格尔和舒斯特以130美元将版权卖给了公司。

不得不说,这和白送没什么区别。

不过谁都没有想到,正是这本《超人》拉来了美国漫画的黄金时代。

林子轩自然不会犯这种错误,他明白《超人》在后来创造了多大的利润,所以这本漫画的版权一定要掌握在他的手里。

他寄给彼得逊律师是想在美国出版,就算是自费出版都无所谓,但绝不卖版权。

他在后世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