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泾渭分明的阵营 (第1/2页)

离开北平的时候,林子轩把孟晓冬一起带回了上海。

这段时间的北平太乱,不适宜生活。

想要在北平唱戏可以等两年后再说,那时中国在形式上保持了统一,至少不会再发生大规模的军阀混战了。

孟晓冬没有反对,带着两个保镖上了火车,就此告别了北平的舞台。

4月25日,林子轩回到了上海。

在上海生活了这么多年,一回到这里,就有一种放松和舒服的感觉。

他早已习惯了上海的生活节奏。

北平的人来到上海大抵会不适应,抱怨街道上的电车太吵,抱怨夜生活太晚,抱怨房间狭窄,不够敞亮等等。

但这就是上海,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林子轩需要休息几天,好好想想这次的苏联之行,做一次总结,应该如何写对于苏联的印象,国内不少人都在等着他的调查结果呢。

他清楚一旦把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写出来,一定会引起某些人的抨击。

甚至可能有激进分子对万象书局放火。

在北平,林子轩和徐至摩交流过,徐至摩仍然不后悔掀起了“联俄仇俄”的大讨论,他在自由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在这一年,中国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在如何看待苏联的问题上发生严重的分歧。

最终分裂成了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

林子轩原本没有清晰的阵营,他很少参与论战,只是安静的做着自己的事情,走在他所提出的“第三条路”上。

如今支持“第三条路”的学者越来越多。

这些人一般心性较为淡泊,没什么政治倾向,保持中立。安心的研究传统文化。

那份当初的骂人小报《文化评论》也成了纯粹的学术报纸,发行量不高,但含金量很高。很多研究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林子轩知道只要他发表了对于苏联的看法,就会被划归到另一个阵营。

这是这个时代文化界的特色。没有中间路线可走。

除非他一直保持沉默,对什么都不发表意见,那样的话可能会受到两方的共同攻击。

是时候做出选择了!

林子轩按照自己的良知选择了一条道路,他会把在苏联的见闻原原本本的写出来,包括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被学生轰走的事情。

那些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没有说完的话都会在报纸上说出来。

他给这一系列的文章起了一个很文艺的名字,叫做《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这是后世八十年代一部苏联电影的名字,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85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和巴尔戈乔夫会晤前。为了了解苏联人的内心世界,观看了八次以上这部电影。

这只是一个开始,他还打算写出《1984》这本小说,把苏联极权主义的弊端展现出来。

林子轩想不到这是他和苏联恩怨的开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和苏联展开了一场漫长的较量,写了无数的文章。

专业黑苏三十年!

这是以后的人对林子轩的评价,可见这场较量的激烈程度。

林子轩找来平禁亚,把扎米亚京的授权书拿出来,万象书局会出版一批扎米亚京的作品。然后把版税寄给扎米亚京,希望能帮助到那位苏联作家。

万象书局旗下成立了编译所,招揽各类翻译人才。

不仅需要精通英文的精英。还要熟悉日文和俄文的人才,一家书局想要做大做强,就要广纳贤才,打好基础。

平禁亚给林子轩讲了一个有关商务印书馆的笑话。

他最近从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挖了一位英文人才,这人讲了一件趣事。

年前商务印书馆收到一位美国作家的投稿,商务印书馆的高层非常重视,动用了大批人力加班加点的翻译。

结果那部小说是科幻题材,内容太过敏感,商务印书馆不敢出版。

出版社的高层脸面上不好看。却也无法发作,只好把书稿放在荣誉室内。作为商务印书馆被西方社会熟知的证明。

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林子轩听了之后有点熟悉的感觉。这说的不会是《高堡奇人》的手稿吧。

他从西方回来后没听说商务印书馆刊印了《高堡奇人》,以为书稿被出版社的编辑丢进垃圾箱了,又不能跑过去询问,只好置之不理。

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事情,《高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