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再见,我的爱人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究极原创世纪

1925年10月26日,林子轩离开法国。

邮轮进入地中海,经过苏伊士运河的塞得港,入红海、阿拉伯海,再经过非洲三角的吉布提,横渡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途径新加坡、西贡、香港等地,最终抵达上海。

这一趟旅程大约需要40天左右。

经过的地方大多是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邮轮上的乘客基本上都是法国人。

他们前往殖民地冒险,期望获得大量的财富。

从欧洲各国发往远东地区的每一艘邮轮的航线都不尽相同,如果是从英国乘坐邮轮,那么就会经过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

航线的不同决定了航行日期的不同,在每个地方停靠的时间也不同。

在不遇到大风大浪等恶劣天气的情况下,美国到上海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英国到上海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法国到上海则是四十天左右。

林子轩住在二等舱,条件还算不错。

他法语不好,也就不怎么愿意和法国人交流,大多数时间呆在舱房里,埋头看书写作。

其实,英国和法国是近邻,两国发生过多次战争,彼此都很熟悉,法国人自然懂得英文。

但法国人非常骄傲,一向认为法语是高贵的语言,看不起英语系的国家,平时交流若非必要一般不会使用英文。

这一点,在上海法租界生活的林子轩深有体会<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他要趁着这段在邮轮上的空闲时间写一些存稿。

他出国的这些天,《京华烟云》早已经断更,《童话大王》上的童话故事也没有了稿子,只能翻译一些国外的童话故事充数。

林子轩留下了童话故事的大纲,不过创作小组想要写好这些故事并不容易。总有些狗尾续貂的感觉,他们不怎么适应后世的写作风格。

特别是童话故事,需要极强的想象力。

按照林子轩定下的规矩。每一期的《童话大王》都要念给孩子听。

要让孩子听懂,喜欢童话。有兴趣继续听下去,才算是成功。

这个规矩让万象书局儿童杂志的编辑抱怨不已,在他们眼里,孩子是最难对付的生物。

孩子不懂的虚伪,喜欢就会笑,不喜欢就会哭,最能真实反应一个故事的好坏。

正因为严格要求,才让《童话大王》这本杂志取得了成功。甚至远销香港和南洋等地。

事实证明,林子轩这种“肤浅”的童话要比那种写给大人看的深刻童话更受孩子的欢迎,虽然还有人拿教育说事,但大部分反对者都已偃旗息鼓了。

林子轩还在思考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事情。

在英国的这些天,他面对面的和西方的文化精英们交流,发现这些人普遍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只是缺少一个了解的渠道。

中国的出版社每年大量的翻译外国书籍,却很少把中国书籍翻译成英文。

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这个时代,面对西方列强。中国的知识分子迫不及待的想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对本民族的文化不加以重视。

甚至提出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口号。

中国人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文化,怎么会向着西方传播呢。

当然。还有中国书籍难以翻译,在外国不畅销等等因素。

林子轩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大不了赔本赚吆喝就是了。

他决定回国后,不仅要继续在西方国家出版新文学丛书,还要从传统文学中选出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翻译。

如此一来,万象书局就要成立一个编译所,招揽精通外文的人才。

外国人翻译的中国名著往往不怎么靠谱,还是中国人更懂得中国文化。

在写作之余,林子轩还会到甲板上散步。吹吹海风,或者在邮轮靠岸时上岸走一走。见识一下异域风情。

有一次,邮轮在斯里兰卡的科伦坡靠岸。

他下船的时候碰到了一位同样急于下船的法国小姑娘。两人撞到了一起。

小姑娘十一二岁的模样,面容可爱,看起来性子略显急躁,身后跟着一位中年女人<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就这样,林子轩认识了这位叫做玛格丽特陶拉迪欧的小姑娘和她的母亲玛丽陶拉迪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