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提前出炉的奥斯卡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究极原创世纪

林子轩之所以低价把翻拍权卖出去,不是因为看玛丽碧克馥脸蛋漂亮。

虽然这位正当红的好莱坞女明星甜美可人,却不是他喜欢的类型,他比较喜欢英格丽褒曼、格蕾丝凯莉和奥黛丽赫本那种。

当然,这指的是她们的荧幕形象。

对于女明星来说,荧幕形象和私人生活有时候差别很大。

玛丽碧克馥1893年出生于加拿大的多伦多,5岁时父亲死于工伤事故。

她过早地挑起了维持家庭生活的重担,艰苦的工作造就了玛丽的生存能力,她开始在加拿大演出话剧,8岁时她就参加巡回演出团,足迹遍布加拿大和美国。

14岁时,玛丽决定进军百老汇献艺。

1909年,渴望成名的玛丽恋恋不舍地离开百老汇的舞台,凭借同样的魅力和决心得到比沃格拉夫电影公司大卫格里菲斯的赏识而进入美国电影界<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从玛丽碧克馥拍摄电影的薪酬状况就能看出她在好莱坞的地位。

1909年初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时,周薪40美元。

1910年在帝国影片公司时,周薪已升至175美元。

1911年到美琪影片公司又升至275美元。

1912年转到a朱克的名演员影片公司,周薪已达到500美元。

之后其薪金一直周期性翻番,到1916年中期,玛丽与朱克签订了一项令人惊愕的合同:每周1万美元外加30万美元奖金。

在1917年,她拍摄一部电影的薪酬是35万美元。

她是这个时代好莱坞最顶尖的女明星之一,在好莱坞电影圈有着深厚的人脉关系,和沃尔什相比,她才是好莱坞的大人物。

林子轩需要玛丽碧克馥把他介绍给其他好莱坞大佬。

尤其是像派拉蒙和环球这种大电影公司的当家人,和这种人脉关系相比,那点金钱的损失不算什么。

谈钱伤感情,但不谈钱连感情都没有。

在席间,林子轩谈起了有声电影的话题,不过这个话题遭到了这几位好莱坞大人物的一致嘲讽。

在好莱坞,有声电影就是一个笑话。

卓别林甚至即兴模仿了一段鸭子的叫声来嘲笑有声电影,认为给电影加上声音会破坏电影的表演艺术,到时候电影就是一群鸭子在乱叫。

联美的四巨头都是默片坚定的拥护者,他们对有声电影极为排斥。

但林子轩知道,有声电影的时代终究要来临,默片时代在数年后就会终结。

这是时代的大潮流,浩浩荡荡,无从抵挡。

能跟上时代步伐的人会获得新生,否则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事实上,卓别林后来也拍摄了有声电影,并获得巨大成功,而大卫格里菲思曾尝试拍摄有声电影,但观众反应平淡。

1931年,大卫格里菲斯完全退出了电影界。

玛丽碧克馥和道格拉斯范朋克转向了幕后,开办了电影公司。

十年时间,有声电影的浪潮就会席卷而来,一批默片时代的大明星和大导演将失去舞台,被时代抛弃。

林子轩知道未来的趋势,所以他对有声电影抱有极大的期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会失败,可一旦成功,将获得巨大的收益。

既然联美四巨头嘲讽有声电影,林子轩就没有继续这个话题。

在1921年的好莱坞,还是默片的天下。

他打算之后再和玛丽碧克馥单独谈论这个话题,还要请她介绍好莱坞的大人物<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既然好莱坞电影这么兴盛,为什么不设立一个奖项呢?”饭局到了尾声,林子轩挑起了一个话题,“每年对好莱坞拍摄的电影进行一次评选,比如最佳电影、最佳故事、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等。”

林子轩所说的就是后世的奥斯卡金像奖。

无论新闻媒体如何抨击奥斯卡金像奖评选的不公正,但不可否认,奥斯卡金像奖不仅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和成就,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就算是林子轩不提,过几年美国人也会弄出来奥斯卡。

林子轩的目的自然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这是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