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那些书写时代的女作家们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究极原创世纪

就林子轩所知,沈燕冰主编《小说月报》的时候对冰欣极为看重。

1921年1月,他接手《小说月报》进行革新的第一期,在“创作”这个栏目把冰欣的短篇小说《笑》排在了第一篇,这在注重资历的文坛是很难想象的。

随后,冰欣的小说《超人》仍然排在“创作”栏目的第一篇。

包括王统兆、朱自青、孙梦磊、落花生、庐音女士、叶盛陶都排在了冰欣后面。

这还不算,沈燕冰还专门开辟了一个“读者评论”的专栏,专门讨论冰欣的小说。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学研究会丛书”中的第一本诗集是冰欣的《繁星》。

“文学研究会丛书”中的第一部小说集也属于冰欣,即1923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短篇小说《超人》<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可以说,《小说月报》如此大幅的版面与大量的评论,使得冰欣一举成名。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作家、文学和文学期刊之间的关系。

文学期刊运用什么方式来推介能代表自己文学主张的作家,从而推动自己刊物的发展,这是文学期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冰欣的小说能够代表文学研究会的文学理念,所以得到了《小说月报》的大力推荐,而冰欣的小说又为《小说月报》带来大量的读者。

这才是双赢的局面。

冰欣是这个时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

她于1919年下半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创作风气。

一般来说,凡是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实或是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都可称为“问题小说”。

这类小说包括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

还有些作品涉及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军阀混战所带来的灾祸以及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劳工问题等等。

这正是文学研究会主张的“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

于是。《小说月报》找了冰欣作为他们文学主张的代言人。

林子轩同样需要为《新月》杂志找一位代言人,以杂志的诗歌定位而言,这位代言人最好是位女诗人。还要是美女。

无论怎么说,在社会上。美女总是能受到优待。

比如看一篇小说,如果知道作者是位美女的话,那读者看书的心情绝对不一样,这是人之常情。

林徽茵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林子轩打算在《新月》杂志上推出一个专栏,叫做“人间四月天”,专门刊载林徽茵的诗作和散文,把她捧为民国第一女诗人。

有了这个噱头,不怕杂志不畅销。

就连郭沫偌也知道这个方法。他的创造社同样推出了一位女作家,叫做冯沅珺。

这也是一位才女,家学渊源,自幼喜爱读古文,尤爱读唐诗,十二岁就能作诗填词。

1922年,她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并考取北京大学研究所研究生,研习中国古典文学。

1923年开始小说创作,以笔名淦女士在《创造季刊》与《创造周报》上发表《旅行》、《隔绝》和《隔绝以后》等小说。

她的小说充满了大胆的描写和反抗旧礼教的精神,震动过许多读者。

这几位女性可以说是五四以后中国第一代的女作家<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她们所写的小说大多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问题小说”。

林子轩不由得想起那位喜爱拍电影的丁灵。

丁灵是五四以后第二代的女作家,她更多的是关注女性自身的问题,比如《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

后来的萧虹则是一位天才的小说家。她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小说文体。

那就是小说的散文化,她小说中的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至于张爱灵,她是海派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

她的小说和新文学的关系不大,而是直接来自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她写出了一个真实而虚幻的上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