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不仅仅是文学 (第1/2页)

林子轩给二十位国内著名的作家写信,各人的态度很有意思。

蔡元赔极力赞成,认为参加这类国际组织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让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互相交流。

他在成为北大校长期间,就不断的邀请国外著名学者到北大讲学。

目的正是为了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国际笔会的会员并非一定要是正统的作家,不仅包括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和诗人,还包括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记者和编辑等从事文学工作的人员。

当然,要是在这个行业具有突出才华的人才可以加入。

蔡元赔从事学术研究,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自然有资格成为会员。

最重要的是蔡元赔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太高了,可以说是德高望重,就算是胡拾和鲁讯在他面前都要矮半头。

林子轩同样有影响力,在国内文坛风头正盛,不过他仍旧是小字辈。

见到梁启朝和蔡元赔这样的前辈,也要毕恭毕敬,这和你的地位无关,这是中国的传统。

在学术上大家可以争论,比如在红学上,胡拾和林子轩就批驳了蔡元赔,这很正常。

但在礼节和尊重上不能荒废,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蔡元赔不仅是北大的校长,他还是多家大学的名誉校长,在教育界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如果中国笔会中心成立,那会长的位置一定是蔡元赔的,只有在蔡元赔谦让之后,才轮得到胡拾等人,接下来才是林子轩。

周氏兄弟的态度并不相同。

周作仁答应下来,以为如此能提高中国新文学的水准。

自五四以来。新文学便走了两条路。

一条路是模仿和借鉴外国文学,周作仁的小品文中就有日本文学的影子,他把日本文学中“物哀”和“幽玄”的美学原则发挥的恰到好处。

徐至摩的诗歌受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有模仿雪莱和济慈的痕迹。

文学说起来就是从前人的作品中吸收精华,形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借鉴国外文学的写作方式并没有什么。

另一条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鲁讯的小说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他走出了一条新文学的道路,通过描写农村和农民展现了这个时代中国社会的风貌。

沈丛文同样如此,和鲁讯不同的是他对农民怀着热爱和怜悯,而不是愤怒和批判。

鲁讯这个时候接到了厦门大学的聘书,准备带着许广评离开北平,前往厦门。

他婉拒了林子轩的邀请,认为自己才能不足。恐怕无法胜任。

这是他谦虚了,鲁讯的小说集《彷徨》即将出版,其中的小说在报纸上大多发表过,在中国文坛,他算是超一流的作家了。

或许是对林子轩的不放心,或许是对国际笔会这个西方组织的警惕。

鲁讯拒绝加入中国笔会中心。

在广州,创造社的创始人们同样面临选择。

1926年3月,郭沫偌和郁达浮一起前往广州,进入国立广东大学教书,后来郭沫偌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做宣传工作,郁达浮仍旧在大学教书。

郁达浮没有问题,同意加入。郭沫偌则陷入挣扎之中。

他没想到林子轩会给他发出邀请,这件事在中国文学圈子里已经人尽皆知了,很多人争抢着想要加入,机会难得。

国际笔会是一个国际性的作家组织,加入其中就能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但他这个时期已经信奉了马克思主义,正在积极的申请加入组织,处于被组织考察的阶段,要不要加入笔会需要慎重考虑。

最后他请示了组织,组织经过思量。批准了郭沫偌加入中国笔会中心的请求。

组织认为这样有利于在中国笔会中心有自己的声音,这个笔会中心不能被资产阶级自由派作家垄断。要在国际上展现自己的能量。

就这样,创造社的成员加入了进来。

相对于创造社。文学研究会的成员较为复杂,根据各人的政治倾向不同,分成不同的小团体,有人想要自由自在,有人则热衷于社会活动。

林子轩邀请了郑震铎和沈燕冰等人。

在林子轩的心目中,中国笔会中心不是他的自留地和后花园,而是一个能够真正反映这个时代中国作家群体的组织,能够全面的展现中国文学的面貌。

所以,他在发出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