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有中国特色的特效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究极原创世纪

机关布景戏是中国戏曲的传统,早已有之。

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第五卷中记载的“刘晖吉女戏”,就对当时的“机关布景”作了生动细腻的描述。

而让机关布景戏轰动一时的还要从民国初年说起。

民国初年,西方的话剧、歌剧、电影、魔术、新式歌舞、飞车走壁等艺术方式率先传入上海,影响了京剧扮演和舞台方式。

海派京剧在方式技巧上的革新并不让于在剧目、剧本上的出新。

声光电化,斑驳陆离的机关布景成为海派京剧的另一特征。

和京派京剧注重传统不同,海派京剧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好看、好听、好玩来满足各种层次的观众<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它的法宝之一就是机关布景。

当中国传统戏剧中的机关布景戏和来自西方的魔术碰撞之后,擦出了令人眩目的火花。

海派京剧借鉴了西方的艺术表演方式,把机关布景制作的精巧绝伦,美轮美奂。

比如,1920年,在上海演出的长达32本的《狸猫换太子》。

其机关布景和光电幻术如广告所说:“壁上现魁星,电影剥狸猫,池中出土地,婴儿变蟠桃,火场驾仙桥,莲花腾空飞。”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戏中有一段情节:李娘娘被禁在寒宫冷院,刘娘娘派郭槐火烧寒宫。

放火有火景,上头是冷宫景儿,底下是火景儿。

李娘娘的人站在离火景有些距离的高处避火,正在这紧急万分之时,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前来搭救。

李娘娘从高处飞出台去得救,这个用的就是“空中飞人”,是海派京剧中常用的技巧。

先让演员背上一个用后世话说“威亚”的那么一个钢丝一样的装置,后头暗中有拉绳儿的操作人员。

这绳儿有俩个分支,就吊在柱子上,坠下来两头各有一个环,底下人一拉,台上这人往上一蹬,相互一配合,就能飞起来了。

另外,冤魂之类飞来飞去的还可以使用跷车。

台上整个儿是黑台,什么灯都闭了,先用镁粉烧,弄出到处是鬼火的模样,演员穿着骷髅衣站在跷车上,那跷车就好比翘翘板一样。

其实就是杠杆原理,杆儿下半部一按,那头儿就起来了,这鬼就腾空而起了。

还有神话剧《剑侠传》里的妖怪山魈,书中描述的是一个起码有六个人身、凶悍威猛、叫声如雷的巨兽。

那么在台上呢,山魈用两只爪子抓起侠女,往嘴里送。

看起来很真实,实质上这个山魈只有半个身子,窝在布景里头,山魈的双爪有钢丝操控,可以活动。

右爪的掌上安了一个吊环,当左爪移向胸前,右爪去抓人的时候,侠女就拉住这个吊环随着右手活动,吊到山魈的嘴里,当人进口中之时落幕。

它这个嘴也是可以活动的,里边都是线绳儿,张开、闭合都是可操控的,口腔里再安装上扩音喇叭。

本来巨大的怪兽就很可怕了,又拼命大吼,张开血盆大口,抓人、吃人,整个舞台氛围把那些假的、虚的东西都被观众主观地掩盖掉了。

这和后世好莱坞制作恐龙模型是一个道理。

机关布景说破了,都没什么花招,也就是用了化学、物理等一些基础知识。

主要还是戏曲从业人员紧跟潮流的创新精神,编演了这些安排有无数繁难机关布景的连台本戏,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特效技巧<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机关布景戏兴起于民国初年,在二十年代获得长足发展,三四十年代极为兴盛,到了五十年代就被禁止演出了。

一方面是因为演出的内容不好,都是武侠神怪之类,另一方面是滥用机关布景,弱化了表演艺术。

这也是后世在京剧舞台上看不到机关布景戏的主要原因。

在三四十年代里,《西游记》是演出最多的一出连台本戏。

孙悟空腾云驾雾,七十二变,最适合利用魔术中的机关道具大变活人。

在这些神话剧中,正确地运用布景、灯光特技,可以创造出种种优美而又神奇的景象。

在此时的上海,机关布景戏的行家是上海新舞台。

新舞台的老板是梨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