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 (第1/4页)

城市放弃的高度污染企业。这些企业也许能够给谭山带来一时的繁荣,却会给谭山遗留下诸多问题。而且对谭山市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主管城建、环保的副市长易科宇对那些污染企业简直就有些深恶痛绝。

主管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副市长邓丽敏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老狄可能还不是很清楚实际情况。其实九谭开发区已经有了一家医药企业,而且这一家创办不到半年的企业已经成为九潭开发区的纳税大户。充分说明了,医药企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这家企业叫汉鼎医药。其生产的一脉通药物在世界范围内同类药物中处于领先地位。如果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引进一批高科技医药企业,那么九潭开发区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邓丽敏说的情况,立即让会议室的参会者议论纷纷。显然他们对于这个情况并不了解。

蒋玉东觉得这个时候该自己说话了:“各位。这个想法不是我蒋玉东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也经过了详细调查。一脉通药物的发明者是个谭山人,他是中心医院的医生。前不久在比利时首府布鲁尔的国际医学年会上一鸣惊人。国家台新闻联播专门就此进行了报道。我这里另外还透露一点,中心医院已经在申报一个国家级的急救中心。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契机。抓住了这个机会,我们就有可能吸引一大批医药企业进驻九谭开发区工业园。”(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二章 针锋相对

“我们建‘医药谷’也有我们的现实条件。谭山市自古以来作为全国的药材集散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惜的是一直以来,谭山市的药材集散市场一直停留在做原材料初级市场。而且由于药材市场处于闹市之中。对药材的集散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制约。谭山市的这个南方药材集散中心已经被周边城市逐步升起药材市场取而代之的趋势。因此,药材市场搬迁势在必行。”蒋玉东说到这里看了看会议室的众人,然后不紧不慢地喝了一口茶水,让众人有时间消化他刚才的话。如果说之前蒋玉东的话还缺少说服力,现在这么一综合,蒋玉东理由似乎更加充分了。

这个时候蒋玉东接着说道:“如果我们将药材市场迁往九潭开发区。由于,九谭开发区处于沪瑞高速入口处。非常利于药材的集散。谭山之前便有数家医药企业,但是都没有形成规模产业效应,发展速度缓慢。将他们整合到一起,正好可以发挥出规模效应,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这样谭山医药产业就能够蓬勃发展。”

在蒋玉东讲话的时候,会议室的官员们时不时的交头接耳,时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蒋玉东对官员们的反应也比较满意。说完之后,静静地坐在那里。让这些官员们好好去消化。

蒋玉东上任伊始,便开始对谭山的各个产业进行详细地调查,分析谭山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尤其是九潭开发区,蒋玉东一直将其定位为谭山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但是九潭开发区的定位一直不好确定。谭山虽然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是却缺乏自己的特色,因此之前九潭开发区以工业制造为方向。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开园至今,一直没有大型工业企业进驻。以至于九潭开发区沦落到一个极其尴尬的形势。

蒋玉东之前已经找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对谭山的基本情况进行反复调研。蒋玉东向高哲示意,后者很快带着人将论证资料发放到与会的每个人手中。众人看了手中的资料,才豁然开朗。原来这一切并不是蒋玉东拍脑袋的决定,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并且进行了反复论证的结果。

********

急诊科室谭山中心医院进行医学团队建设的试点。方案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了谭山中心医院上下的热烈讨论。有人期盼,有人担忧,有人迷惑……各种各样的反应都有。

急诊科所有的人都欢呼雀跃。医学团队的组建,意味着志同道合的人可以走到一起,使厌见者不见,真是再好不过。只是将来作为一个团队的每一个人,想要像以前那样打酱油,肯定是行不通了。

何小康欢喜得不得了:“总算可以摆脱那些讨厌的人了。我宁愿在团队里辛苦一点。也不愿意像以前那样打酱油混日子。谁不想上进,但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就是这样。”

“小康,你以后偷懒可没有借口了。你要是还像以前那样偷懒,我直接踹你。”高占婷笑道。

“没问题。我要是还像以前一样,你就踹我吧。”何小康一点都没有生气。

“真的?”高占婷有些好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