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离合道 (第1/2页)

“三花聚顶”是一种内丹功的上乘状态,这种状态的出现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炼养过程。

道门内丹家由于害怕泄漏天机,又担心大道失传,便以含蓄的符号象征方式来表达,于是,有关“三花”的名称便有许多转换的形式。

从本质上看,“三花”的内在意义乃是“三阳”,所谓“三阳”也就是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阳中之阳。

“三花聚顶”的景象。

静坐到达精化为气的阶段,奇经八脉的通畅情况,犹如以往所说,已一步步获得了实证。

从此渐渐到达忘去身体的感觉,周身如婴儿似的柔和轻软,非常安适妥贴,若存若亡。

此时,唯一还有感觉的便是头脑的反应,再渐渐的静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现象。

到此忽然会进入几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头顶“泥洹宫”“百会穴”部分,感觉如天窗的开启,如阳光的透射,豁然开朗而呈现无比的清凉之感。犹如乘虚而下的一股清虚之气,下降而遍洒及于全身。

道门丹经所谓的“醍醐灌顶”,便是形容这种境界。

不过,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学理不明,观念不清,内心如果存有丝毫的幻想,或潜意识中存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可能便会心神出窍;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觉;便有许多类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现了。对此种种境象,必须要一一扫除,不落筌蹄才为究竟。

炼内丹者不视、不听、不言、不闻、不动,而五脏之精气生克制化,朝归于黄庭(脐内空处),叫五气朝元,内丹学术语。

“五气”指的是心、肝、肾、肺、脾这五脏之气。

凡俗之人,五脏之气散居五行所属之位,未能形成统一的聚合能量。

道门内丹家为了超越此等局限,遂探索炼气法门,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体验,内丹家提出了“五气朝元”,有“土王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之说。

这虽然没有出现“五气”的概念,但却以五种颜色作为象征,以表明五行的关系。

在道门中,五色就是五行的代表,也是五脏的符号象征。

凡俗之人五常(五行)异地而五方异气的情形,修行之人合炼五气使之朝元。

人的五脏本来有青、赤、黄、白、黑五帝镇守,五帝则以天干、五行、数字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其功能。

青帝受甲乙木德之三气,赤帝受丙丁火德之二气,白帝受庚辛金德之四气,黑帝受壬癸水德之一气,黄帝受戊己土德之五气。

修炼之人,就是要促使分散气气汇通聚合,所谓“攒五簇四会三合二而归一”就是通过会聚而使朝元的过程。金德之四气与水德之一气汇通而成五,木德之三气与火德之二气汇通亦成五,中央自有五气,“三五”相聚,四大安和,五气则朝元而聚于顶,体现了内丹修炼的一种高级境界。

心藏神,后天为识神,先天为礼,空於哀,则神定,南方赤帝之火气朝元。

肝藏魂,后天为游魂,先天为仁,空於喜,则魂定,东方青帝之木气朝元。

脾藏意,后天为妄意,先天为信,空於欲,则意定,中央黄帝之土气朝元。

肺藏魄,后天为鬼魄,先天为义,空於怒,则魄定,西方白帝之金气朝元。

肾藏精,后天为浊精,先天为智,空於乐,则精定,北方黑帝之水气朝元。

以上为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之理。人之修道,必由五行归五老,三花而化三清,始能归原无极本体,而达圆通究竟。

“五气朝元”的景象。

由于以上所讲“三花聚顶”景象的呈现,或者在同一时间,或在稍息之后,忽然感觉呼吸之气自然地完全停止,周身绵软,不藉后天的呼吸而温暖怡适,平时所谓的内呼吸,即丹田的呼吸这时也自然的停止了。

只是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偶然的需要极其轻微的呼吸一次。

此时有如在风和日丽的景象中,微风不动,水波不兴,身心内外,天地人物,无一而非安于“中和”的本位,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无我身的存在,这些平时的感觉和思想,统统都自然地去得无影无踪了。

静坐或修道的实际工夫,如果真能做到如上所讲“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情况,那么炼精化气的基础工作,可以说是告一段落。

不过,这种基础,可不能偶一而止的,必须要“持盈保泰”。要进到“炼气化神”的境界,更要和“道”的观念结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