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2/4页)

撰成《驳斥近卫东亚新秩序》之讲演辞。张季鸾说此文为抗战期中第一篇有力之文字,两天后正式播发。1939年春,他常住重庆,还是为蒋撰写文字。他平生为蒋先生作文,以这个时段最多最为集中。《行的道理》《政治的道理》《三*义之体系与实施程序》等文,都在此时写成。他自谓精神尚佳,动笔很觉顺畅。

幕僚作业的辩证

据杨树标《名岂文章著》统计,抗战期间,以蒋先生名义发表的文章共有657篇,包括演讲403篇、书告82篇、文录9篇、别录115篇、谈话46篇。其中大半都是陈布雷亲笔撰述,文章主题均包含抗日锋芒,大致涉及的方面有:全国军民牺牲奋斗,已使民族地位日益提高,最后胜利日益接近;我国抗战,目的一天不达,抗战一天不停;全国军民对于抗战皆有应尽之责,必须谨守岗位,贡献力量;全国军民要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气概,以血肉的代价,来换取永久真正的和平。

在他精神佳好的状态下,一般文章,真可说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这样的时候,所作文章文气充沛,通体不懈,仿佛象征抗战之光明前途。一旦精神压力增大,或失眠或头疼,则往往文气不接,这样修改的时间就大为增加。譬如有名的《告空军将士书》,因脑力不济,前后费时16小时乃得完成。这是在1937年8月上旬,在上旬同一时段要完成的作品达六七件。

布雷先生做人低调超乎寻常,而其内心,对于文章之道,则颇为自负。《大公报》在张季鸾去世后,由王芸生主笔政,王氏为人为文俱躁进张狂,言论偏颇一泄如注,布雷先生见此大为叹息,一次忍不住对报界的同仁胡健中说,“我如果年轻10岁,我就再下海做新闻记者,和他们周旋;也不应该让他们这般人如此猖獗!他讲了一句历史上的话,好像是晋朝王敦说的:世无英雄,遂令孺子成名!”(胡健中《我与布雷先生的交往》)。 最好的txt下载网

老派幕僚的最后余光(5)

他对自己的文章极为自负,当时蒋先生的文告十之*皆出其手,蒋先生有时把他的文章改动几处、他觉得改得很好,但有一次中枢的一位侍从秘书竟擅自改动了他的文章,他一连失眠了好几夜,很不平地对胡健中说:“你看,某人现在都可以替我改文章了!”

陈布雷是文化、新闻总指导,宣传方面负全责。报界、中央社也得受他的指导。

曹聚仁说,吴稚晖、汪精卫、胡汉民、戴季陶、叶楚伧、邵力子、陈布雷、潘公展、程沧波等人,都是以新闻事业为敲门砖,进入政治圈中去的,到了官场,就阿附权势以取容了。

这个判断,似是而非。其实这些人大半主业为革命,新闻事业反而是工具和手段,或曰得心应手的利器。

北伐期间,风头最健的媒体,是他从业的《商报》。从此受知于蒋,邀到南昌参与戎幕。一如汪康年为张之洞幕僚,主要是文幕。近日坊间青年,或者无根游谈,将其定位于军机大臣,乃是见风是雨的夸张猜度。

他的幕僚作业更多的成分,是文学侍从之臣。他负责起草文稿和文告,当中就会有次一级的政策拟定。内容虽授意于蒋,但也渗入个人意见,虽不全是言听计从,但也多有采纳。

《西安半月记》乃是陈布雷代蒋先生就西安事变所做的总结。期间也有对南昌行营已来的局势、他的作为所做梳理、辨析。他在另一篇宣言中说:“幸赖主义之照临、同志之用命,曾不数月,湘、鄂、赣、闽全告复,此非中正所敢贪天之功,实中央执委会付托之专,用能集中号令,团结内部,不虞牵制,以克奏斯绩也。何图……奉鲍罗廷之发纵指示,造作种种蜚语,提出军阀、*等口号,冀直接打倒中正,间接打倒国民革命。而本党本军之一部分同志,不悟其奸,竟被所惑,遂以为中正有企图军阀及个人*之倾向。”大概算得是一种背景的说明。

王芸生《一个可悲的新闻记者》尝以为,陈布雷早年曾任上海《商报》的主笔,写得一手漂亮文章,他觉得陈布雷是一个典型的文人,但又是一个可悲的新闻记者,“蒋的头巾气,不能不说是出于陈布雷之力。四大家族的生活意识中何尝有什么礼义廉耻?标榜四维八德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宋元学案的摆设,都是受了陈布雷的影响”(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选编》第23期)。

王氏此说不当,盖本末倒置。蒋先生在赏识陈布雷之前,已经具备相当的传统文化修养,正因如此,他才因欣赏而看中陈布雷。1927年9月中旬在杭州,陈布雷和他的大哥陈屺怀拜会蒋先生于烟霞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