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2/4页)

叫蒋纬国到上铺去。蒋纬国本来是买的下铺,即站起来把上衣一脱,挂在上铺,这样就露出他腰间的佩枪来,一支银色的白朗宁,是老先生送给他的。那位少将眼睛一亮,艳羡不已,连问枪从何来。蒋纬国说老人家送的,那人又问,他也是军人吗?蒋纬国答,是。那人拿在手中摩挲不止,蒋纬国便退下弹夹把枪给他。那人爱不释手,遂得寸进尺要求交换,他的手枪也是白朗宁,不过已经生锈了,蒋纬国把退出的子弹再装回弹夹,把弹夹也给他,那人怡然受之,仿佛该得的一样。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从蒋纬国回溯辛弃疾(5)

次日到了西安,胡宗南派熊副官来接。这位少将先下车,他也认识熊副官,便恭敬地问来接谁,熊副官说来接蒋上尉,那人也没在意。到了将近中午的时候,有人来报告,说外面有一个少将跪在门口不肯走,要求见蒋纬国上尉。蒋纬国赶快出去把他扶起来,那人把枪还给蒋纬国,蒋纬国也交还他的枪。并说,这事没有什么,这把枪任凭谁见了都会喜欢,将军如果喜欢的话就带回去用好了;那人坚决不肯收,说那不行,以后见了老太爷下不了台。

另一次是蒋纬国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武官换人,新任武官是酆悌少将,他是所谓“十三太保”之一,也是中枢的重要幕僚。他看到蒋纬国有一把漂亮的七六二手枪,当下就心痒难熬,厚颜提出交换。而他给蒋纬国的一把手枪是二五的,枪栓拉不开,完全锈死。蒋纬国说,这么一把手枪,他还好意思自己佩戴,还要交换。军人的枪是第二生命,哪能让枪锈得连拉都拉不开。蒋纬国对这些家伙充任高级军官实在是失望,而且这个酆悌明明知道蒋纬国的身份,竟然敢这样占其便宜,蒋纬国就更加怀疑他的智商,这些人除了以官阶压人之外,别无他能。而且最糟糕的是,他自己所配挂的手枪锈得不能用,还不觉得是耻辱,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即使他表现有礼貌,也只是封建的观念而已。做一个现代军人,那还差得太远。

抗战初期要坚壁清野、焦土抗战,不能把一个完整的长沙交给日本,但是烧城应该由里往外烧,酆悌反而从四个城门开始烧,人民还没撤走,把老百姓烧死在里面,通常以为,长沙纵火案的幕后指使者即蒋介石本人,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披露了内幕(《张治中*》,中国文史出版社)。而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否认,认为蒋介石当天离开长沙,当晚就发生火灾,总策划乃张治中本人,执行者正是酆悌,所以他死得并不冤枉。酆悌等人若真是对纵火有看法,完全可以抗命或出走,或等民众迁移出逃后再执行也可。但他们完全罔顾人命,也许这些人理解“焦土抗战”全然仅就字面意思来诠释,他们的灵魂让失败主义弥漫占据。

从这些迷离的乱象中蒋纬国看清了中国的军队是怎么样的一批人所组成,要带着这么一批人去打仗,还要面对如此精锐的日军,还要打胜仗,真是不可思议。

时局动荡不已,社会转型备受阻碍。专制官场的恶习存留在民间也存留在政府内,不论是谁,稍有权威后就开始耀武扬威了。有一次大家为此话题辩论,蒋纬国认为实在不值得如此争论,重要的是,要敢于承认现实,努力纠正。例如一个小小的二等兵,当他奉派去当桥头盘查哨时,自认有了权威,执行任务时就对老百姓大声呵斥,或者有其他不礼貌的行为;这怎么能取信于老百姓呢,蔓延下去,就成了治理的痼疾。

蒋纬国英俊刚毅、果决细腻、侠骨柔肠,儒家的积极有为,道家的忍让自守,都恰到好处地渊然融汇于他一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立命之本。读书打基础,兵学理念的系统化,待人接物都有修身的内涵。他做人的端正与低调,兵学思想的先进深锐,像极辛弃疾,像极古德里安。他的兵籍经历完整,训练履历完备。

正如唐德刚赞美光绪帝一样,说他是中华好儿郎,蒋纬国亦然。唐先生说:“从为国为民、牺牲小我的动机着眼,光绪帝这位爱国青年,实在是我国历史上极少有的尧舜之君。”这是从天赋的心性上来说的,“但是光绪帝毕竟是长于深宫之中,受制于无知而狠毒的母后的一 个儿皇帝”。这后一点,蒋纬国就远比载湉(光绪帝)幸运多了。 。 想看书来

从蒋纬国回溯辛弃疾(6)

蒋纬国是不负时代的好男儿,深合孔子提出的“仁”的定义,就是讲男性的气概、精神与气度,这是一种很高贵的做人的境界。他身上也有儒、道二元道德观,崇尚积极、进取,但也配合了谦卑、消极。他曾因流露对政战制度的不满,因而受蒋经国排斥。他一切以军事坐标为参照,职业目标明确。好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