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页)

此篇长文对中国数千年来累积发酵的弊端做总的盘点、总的清算,他人批判因历史背景和参照系数的老化,所带来的肤浅及隔靴搔痒,在此一扫而空。

中山先生的思想,深刻性与系统性互为依托。

即以此1897年的《中国的现在和未来》而言,他在青年时代即对中国弊端有透彻认识,具有鞭辟入里的深刻。

只要是帝王专制,不论在何空间时间,也无论对谁,东方或西方,它都带来黑暗,人性都会变坏。专制开掘人性的腐恶,造成大面积溃疡。

该文中,中山先生指出的现象,那些短期到中国的英国人,对中国实情一无所知,地方小吏对之可以掩饰;至于在中国长期生活的英国人呢,竟与中国贪污官吏集团同流合污,久处鲍鱼之肆,腐臭顿成妙味,其贪财好货,甚至超过中国人。

中山先生指出,中国长久的苦难:饥荒、水患、疫病、生命和财产的毫无保障,前三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对于国势不振,它们是次要原因;中国的一切灾难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普遍而又有系统的贪污。它也正是产生前三种灾难的原因(全集,一卷,87~89页)。

这些事情绝不是中国的自然状况或气候性质的原因,也不是群众懒惰和无知的后果。懒惰和无知也是促成这些事情的原因之一。但懒惰和无知本身很大程度上也是官吏贪污所造成的结果。

这些判断比胡适之辈不知高明多少万倍。

胡适挖掘中国落后卑屈的病因,谓之五鬼乱中华,即所谓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敌人,唯有发达教育,方能将其消灭。当时改良主义的教育救国论者有一个前提性共识,即当时中国的弊端在民品劣、民智卑。

五鬼是结果,还有更多不胜枚举的结果,不是原因,原因中山先生恰切地指出只有一个,那就是专制政治,是一切灾难的根源。

所以,中国积弱不振,跟读经啦,白话文啦,文言文啦没有半点关系。

若知识分子不起来践行,则历史的变动往往在社会矛盾激化之际,为屠狗杀鸡辈所乘。为流氓皇帝所绑架,然后知识分子又是抗议、被整、再抗议、再被杀,于是只有哀叹,不敢外露的痛愤。如此循环不已。

竞争与制衡的思想

民国初年,中山先生阐发多党制思想,剀切论说两党竞争的作用。他所起草《中国国民党宣言》尝谓:一国政党之兴,只宜两大党对峙,不宜小群分立。《〈国民月刊〉发刊词》则谓:政党之作用在提携国民以求进步。

“甲党执政则甲党以所抱持之政策尽力施行之,而乙党在野,则立于监督者之地位焉,有不善者则纠正之,其善者则更研究至善之政策,以图进步焉……”

他要求本党“即有他党反对,亦宜以和平对付,绝不宜鹬蚌相争”。他解释说中国同盟会也是由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等合并而成的。他在多种场合阐释,两党竞争互有进退,国民赞成的多数者为在位党,掌握政治和行政的权力,国民赞成的少数者为在野党,处于监督地位,研究对手的行政手段是否适当。

马君武先生晚年有一篇重要的文章题为“孙总理”,对中山先生的伟岸精神价值作了扼要而精确的定位;而早在1911年的时候,他还写有《孙文之最近运动及其人之价值》,文中说:“孙君具有一种魔力,能使欧美人士无论其居何等地位;一接谈之后,即倾倒赞美之。故欧人前此唯知中国有李鸿章,李死唯知有袁世凯,今则唯知有孙先生,而袁世凯次之。”这篇文章又说,海外推崇孙先生为亚洲第一人杰。这是在说中山先生的综合价值,包括他博学、至诚、谋略以及他磊落的胸襟等等。

大木百寻沧海万仞:时代巨人及其幕僚(4)

设若史家对历史发展的轨道与脉络有大致相同的把握,而难分高下,却在评骘史事演变的契机与个中曲折方面有所分别,那么,水准的高低,也即可在此际见出。如近现代交汇之间开启民智、深切擘画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伟人孙中山先生,评定他的历史作用和思想深度,虽不免千差万别,但也有别具用心的噪音。除此以外,更有“板板六十四”、“二百五”、“矮人观场何所见”,流于庸俗的价值观不能自拔。曹聚仁就是这一类人的典型。他说:“孙中山把《三*义》《建国方略》说得天花乱坠,结果,国民政府的黑暗政治,比北洋军阀时代还不如。而贪污程度,远过于当年的交通系,对政治完全失望,也是民初人士所共同的。”(曹著《鲁迅评传》2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