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2/4页)

国在西北的用心是一样的。据《一个将领的养成与形象反思》介绍,邱清泉从细节入手,各连组织伙食委员会,采买账单逐日公开,此为*程序化之要端,在当时恰是解决贪渎与官兵营养不良的良方;在与美军接触的过程当中,美军重视官兵福利与休闲的风气,也逐步影响了中国军队,第五军军长希望各营部与连部都要建设花园,美化营舍,官兵每周办理会餐与娱乐节目,这些观念在当时都是异常新颖的。

第一流的幕僚,其人格、头脑、心胸、智略等,俱应有相当的独立意识。

除在教导总队任参谋长,为幕僚生涯精彩之一笔,在其留学报告中建议我国现代化国防军之建设,洋洋二万余言,深受器重。1940年秋又任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参议,复任幕僚。当然,1934年出国前,任陆军官校政治训练处少将处长,也可看作幕僚时期。

次年春上,短期调任军训部第十六补充兵训练处处长兼重庆第三警备区司令,旋为胡宗南请到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任副主任,主任为胡氏自兼。盖以当时胡氏所部在全军校阅成绩低下,特聘邱清泉为之训练提高。

著作有《教战一集》《教战二集》《军队生活教育》《建军论丛》等。这些著作较之蒋百里的书,焦点似更集中于战术方面。

抗战烽火的浇铸之三(5)

1943年春,就任中国驻印军军长的郑洞国在上任前赴重庆告别,才知原来的人选是邱清泉,邱清泉已经选好幕僚班底,准备赴任。不料军中大佬建言,说是他脾气暴躁,和美国人合作时怕他不买账,事到临头才忍痛将郑洞国来替换他。郑氏的脾气较为温和,但后来的事实是郑洞国被史迪威等人骂为白痴,反而留洋的廖耀湘等慢慢和美国人相处和谐。如果国民党军委会不临阵换将,则邱氏以其独到的兵学修养,以及他的外文水准,可能更早和美国人打成浑融的一片。

他的兵学思想,无论治军、作战与训练,尤其战略战术之指挥运用,常有突出惊人表现,此与留学德国,深受德国军事教育之影响与熏陶关系极大。

东征打陈炯明的时候,军校第二、三期学生及两个教导团组成校军,任粤军前锋。邱清泉任班长,对于造桥、筑城、安置炸药等工兵任务,贡献甚多;而对于实地经验与心得,收获亦大。

在昆明第五军期间,他的练兵方式大略是注重沙盘教育,图上作业,兵棋演习,半实兵演习,实兵演习,对士兵先授以步兵战斗技能,步战协同及营以下战术,然后再施以美式教育。

其基本战术思想,深受克劳塞维茨的影响,即使用无限暴力以歼灭敌人战斗力。他认为达到此一目的的方法,唯有机动力与火力综合的冲力。所以第五军参与抗日各战役,大都使用冲力的战法,而战术的细节,则根据实战经验不断改进。

至于他的指挥艺术,没有半点留学生的教条或僵化。他亲自编有战斗歌诀,供士兵记诵理解。譬如战斗口号:找敌人,瞄准打。向前进,死不退。不惊慌,不突围。硬打到底,三天成功。攻防要领——攻击:吃少打多,攻弱抵强,主动索敌,把握战场。防御:三层火网,子母连环;立体三层,平面三层。上下掩护,内外策应。缩小正面,加大纵深。一堡三枪,交换射击。侧防反射,埋伏逆袭。沉着勇猛,硬打到底;子弹缺少,设法代替。三天苦战,马上胜利。

他尊重士兵的人格,关爱其生命,使全军产生一种团队精神。他与幕僚研究战法,改进战法,随时改进,使敌莫测高深。他善于把握战场心理,在一鼓作气攻城略地之前,或艰苦作战坚持最后五分钟之时,常枪笔并用,连夜振笔直书信札或文告,以激励士气,每使将士衷心感动,乐为效命。他选拔干部的唯一条件就是“能打仗”。

邱氏的无限火力的理论是他任幕僚时期酝酿的,一是军委会参谋时期,一是教导总队参谋长时期。吴佩孚投军时因瘦羸文弱未入选,仅充勤务兵;邱清泉等人较重视心身健全,注重军事体育。

新军人如邱清泉等,古书读得比前清的秀才还好。吴佩孚早年应登州府试,得中第三名,与常儿无异。邱清泉几次重要考试都是第一名,吴佩孚是穷秀才大烟抽上瘾受家族之辱没才立志雪耻,较为个人化;邱清泉他们这一代军人,多为中山先生之信徒,也可看作新时代的秀才,是为人本而战,却从古书、西学,直到兵学,都向第一流的境界迈进。谁说秀才不能造反,中山先生道德理想的赓续,构成了军界新秀才们的精神内蕴,而和老秀才们保有本质的不同。

与大学教授的交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