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2/4页)

长期作战;而且,它是侵略者,侵略的不义战争是失道寡助的;同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又有许多矛盾,它若长期进行这种不义的战争,恐会引起第三国的干涉,所以,它只能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至于我国,军备虽处于劣势,但人口众多,兵源充足;领土大,资源丰富……(刘沉刚《回忆父亲刘斐》)

整个判断,并无战略特见,大体是些人云亦云的废话。首先,日本得美国多年钢铁贸易积累大量战略物资,而战争头两年美国并未实施战略物资禁运。而中国虽然地方广大,但也不能说是物资丰厚,再说田间地头所产,全无重工业构架来转换再生……日本连美国都敢彻底惹怒,它的国力并不弱……

中美战时参谋体制结构

抗战的中后期,中美盟军设立了几个大型训练基地,在国内是以桂林、昆明为中心,在国外是在印度设立训练基地,专门训练美式装备的抗日部队。当时的驻印军由史迪威直接指挥,他的身份是中国战区参谋长。训练班的教师一般是军事素养较高的军事参谋,还有干训团实施短期的密集训练,时间为一个月内,这就是美军参谋发明的轮带式训练,侧重兵器使用,以及小股部队的突击战术。当时部队中有不少的美军参谋,人数最多的是远征军。

第一期远征入缅作战失败,廖耀湘认为按照战术和地形而言,史迪威和罗卓英方案是最合理的决策,但掌握实力的杜聿明不愿意退往印度,仍想从密*以北地区回国,其理由是日本人尚未进入该地区,史迪威的情报参谋却有真实证据证明日军正在向密*迅速挺进途中,应该说史迪威的情报参谋是非常专业和尽职的,而杜聿明却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结果部队分成两边走。当时日军已离史迪威驻地喀萨不远了,于是丢弃了一切车辆行李,史迪威自己背上一支冲锋枪,饥寒交迫地走了三个星期才到达印度。杜聿明未能重视美军参谋的意见,又对缅甸的地理和气候缺乏了解,结果经过了原始密林野人山回国,致令全军陷入死地,电台也丢了。 。。

抗战烽火的浇铸之一(9)

情形危险至极,后来在缅北大洛地区由美军飞机发现地面上一些寻觅粮食的士兵,因为飞机飞得非常低,隐约可见青天白日徽章,飞机上的人员也不管是或不是,就把给养和药品以及无线电电台、电池等投下来,这才联系上,但士兵已经死去二分之一以上。

到抗战后期史迪威和远征军一些将领的关系已经调整过来,譬如他和廖耀湘谈话就不用翻译直接用英文和法文交谈。史迪威对廖耀湘说,他处于很危难的境地,虽然打了胜仗,但重庆方面仍然反对他,他应吸取入缅作战的惨痛教训,否则大家都可能功败垂成。他又对廖说,我们都是正直的军人,不是政客,应该以军人的态度和头脑来考虑当前的敌情和任务,据此做出果断处理。

1944年的秋天,由魏德迈接替史迪威的参谋长的职务。他这个人年轻英俊,性情很好,早年在德国军校和参谋学院学军事,回到美国后又到参谋指挥学院深造,距此十几年以前魏德迈还以中尉参谋的身份在天津住过一年,抗战开始后,他还做过东南亚盟军总司令部的参谋长。他和史迪威完全不同,他对蒋介石毕恭毕敬,就像对待他们美国的上级一样,蒋先生则满脸笑容表示欢迎他的意见。以前史迪威傲慢专横,不把蒋先生放在眼里,双方关系弄得很僵,魏德迈则一反这种作风,对蒋表示顺从。

关于对日总反攻参谋作业,在1945年的开春,魏德迈就带着他的参谋队长顾德门在重庆会商,中方代表有侍从室主任林蔚、外事参谋皮宗阚和杜建时,会议内容是研究修订作战计划,除了敌情判断和作战部署以外,主要的作战方针是要首先收复广州,打通出海口,连接粤汉路以及湘桂交通线,并在广州、衡阳两地区分别组织大型会战,迭次推进,目标是在通过两个会战歼灭所有在华南地区的日军主力。

魏德迈到了重庆后,非常重视参谋业务的研拟,他要求每星期开两次参谋汇报会,中美双方交换情况。美方参加的是美军参谋长马克鲁少将以及后勤、汽车等等方面的参谋各一人,主管作战、情报的参谋各二人。中方参加者有后方勤务部长汤尧,还有军令部第二厅的厅长郑介民,以及担任翻译的中将高参何世礼等人。稍后中方更由陈诚、刘斐等更高级的大员参加这个汇报会。这个参谋汇报会的一些重大事项,据汤尧所说有这些:

其一,他认为一旦反攻开始后不能再用战区的战斗系列,因为这样指挥很不方便。真正能动的军队必须做到如臂使指,所以在1944年年底成立了中国陆军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