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粮盐贸易 (第1/1页)

好书推荐: 得道长生

武弘义在悦来酒楼吃完饭,他带着老仆和掌柜,准备去汉中码头接船。 他们刚走出悦来酒楼,车夫来汇报,他们的驴拉肚子了,正准备送去治疗。 武弘义只能尽快找一辆新车,不能耽搁接船的时间。 他看到悦来酒楼前方,有车把式在招呼客人。 “码头、工厂区,一铜币一位。” 武弘义看着附近唯一接客的车辆,他们向这辆车走过去。 这是一辆高大的骡车。 它长三米左右,有两个骡子拉车。 其他马车不同,这辆骡车有四个轱辘。 骡车的前方,多出来两个可以被转动的轱辘。 “我们坐这辆骡车,不能错过报关的时间,要不然很麻烦。” 武弘义走到骡车边上,询问道: “车把式,我去汉中码头,我们三个人,是三枚铜币吗?” “这位客官,我的车辆很实惠,一人一枚铜币,就送到工厂区。 路过汉中码头,你在中途任何地点,都可以随时下车。” 武弘义他们登上这辆骡车,里面非常宽广。 摆放着两排长条凳子。 车里已经有十几个人,座位都快满了。 武弘义他们坐在凳子边上,靠近车门的位置。 他坐好后,直接催促道: “车把式,我去码头有急事事。 这车人也快满了,快点发车行不行,我会给你打赏。” 车把式听到有赏钱,高兴的回道:“发车了,大家都坐好。” 他一抖手中的缰绳,骡子们得到指令,快速跑动起来。 武弘义好奇的询问道:“车把式,这辆车是你的吗? 它看着怎么这么奇怪。” 车把式控制车辆,同时回道:“我就是个赶车的人,这辆车是我东家。 他开了一个公司,制造很多车辆,专门在城里拉客人。 东家的父亲是钢铁厂的工人,用业余时间,研究出这辆骡车。 统领府专利政策公布,东家的父亲是第一批注册专利的人。 那时我们都认为,它属于钢铁厂的工匠,没有办法获得专利。 专利师司的官员说,不是公司出资研发的成果,又没有耽搁正常的工作,这个成果就属于个人。 四轮马车载货量大,上面安装弹簧,能让人乘坐更舒适。 申请专利之后,获得很多大户注资,成立公司。 我们东家负责客车,东家大哥负责货车,主要接统领府的运输活。” 车把式驾驶骡车,在水泥路上平稳的前进。 武弘义透过车窗,看到路上的景物飞速后退,他却没有感觉到颠簸。 这种骡车,非常适合运输人和易碎的物品。 骡车运行起来,武弘义拿出一张报纸观看。 这是他刚才在悦来酒楼,买到新发行的《汉中周报》。 报纸上面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军队训练的内容,有小学课程介绍。 他最关心的内容,就是统领府政策解读。 有乘客看到武弘义拿出新一期报纸,他上前询问道:“这位先生,你的报纸是最新一期吗?” “是的。”武弘义点头回道。 “先生,我都没有来得及买报纸,你要是方便,可以给大家读一下报纸上的内容吗?” 武弘义来汉中这些天,他也请人教授过拼音和简体字,还去小学旁听的两节课。 认识报纸上的简体字和拼音。 武弘义开始给大家读报纸。 这期报纸介绍一些汉中府周边情况,陕西北方进入八月份,依旧没有下雨。 很多小型河床干枯,很多百姓都逃荒。 有一部分逃荒到宝鸡县城,统领府官员立刻救济他们。 听这些人讲述,当地的粮价已经涨到10两银子一石。 很多百姓吃不起粮,只能从贼或是逃荒。 四川进入汉中的道路,依然被大明官兵封锁,汉江的水路也被封锁。 食盐又涨价,现在已经涨到一斤51枚铜币。 车中的乘客,听到食盐又涨价,他们纷纷骂起奸商。 武弘义读到一个关于专利的真实案例,才把所有人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 两位兄弟,掌握从父亲那里传下来的油菜籽榨油方法。 他们的榨油方法,比现在传统榨油方法,出油率能多出百分之二。 老二直接把这个技术申请专利。 他又把专利卖给杨文才,一共卖了一千三百两银币。 杨文才直接去大理寺打官司,要求让老大停止使用这个技术榨油。 老大认为这项技术是他老爹传给自己。 老二没有权利,处置这项技术,要求专利授权无效。 最后大理寺判决,老大和老二,共享这项专利的收益。 老二先申请专利,他是专利所有人,专利授权有效。 但老大也是这项技术的共有者,他和老二共享卖出专利的收益,停止使用这项专利。 乘客们听完,立刻讨论起来。 “我在报纸上,已经听到不少类似的故事。 不是独门的技术,要尽快申请专利。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